不忘初心,不问来路,没有必达的目标。
我与你的相遇必然是带着某种期望,
与你交谈也是。
如此,
我这期望却并不强烈甚至可以放下又拾起,
如庄子说的虚舟,
把自己看做一艘空荡荡的船在虚空中飘荡。
严格意义来说不把自己当人看,
换这来是不把期望当期望。
如同赤子一般用受到保护,
当身体被我掌控时,
我容易受到伤害,
我若处于混沌中从高处跌落也不受伤。
如果你成绩很差,你碌碌无为,你缺乏激情和梦想,你懒惰,不学习,不工作,父母还会接受你,爱你吗?
我觉得我父母不会。为这个我其实挺伤心的。一直以来,我在父母眼中挺优秀的,但是我不优秀了,他们也就不爱我了。
可能没这么严重,至少他们会很难接受这个事实。
不过我理解他们,因为我学过这些知识,他们没学过,我上过大学,他们没上过。他们哪里晓得自己的这种心理呢。
因为我们父母生的,所以父母就把我们当成自己的所有物,我们就被当成他们的一部分。
我们不优秀,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不合格的父母。
但是我将来不想当这样的父母,'你要听话,你不听话,我就不爱你'。这哪里是爱,这是束缚。至少我现在明白了这一点,但是真正做到会很难吧。
因为“我与你”的关系是瞬间,我们只是偶尔进入这种关系中,而“我与它”的关系则是时时刻刻。
马丁·布伯的哲学,整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
意思是说,世界的本体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和“你”之间,是关系。
你不听话,我就不爱你|心灵驿站什么是“我与你”,什么又是“我与它”?
当我将你视为我达成目标的工具或对象时,你在我这儿就沦为了“它”,这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
当我放下我的所有预判和期待,带着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时,这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马丁·布伯说的“你”是上帝。我通俗一点的个人化理解是,当我放下“我”的预判和期待,而碰触到你的本真时,那一刻既是遇到了你,也像是遇到了神。
我为什么要寻找他呢?
我不就是他吗?
他的本质透过我而显现。
我寻找的,只是我自己。
最好的关系是,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我们的确不断试着把彼此弄为“它”。但在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而最终全然相遇。
我们追逐关系,追逐爱情,在最深的含义上,就是在追逐我和你全然相遇。
“我”全然地爱上“你”,而最终发现: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作者:至朴心理杨珂
《杨珂的心灵驿站》专栏03篇(持续日更)
至朴心理是一家专业的心理咨询平台
心理咨询,商务合作欢迎联系留言我们或关注微信公众号:至朴心理
你不听话,我就不爱你|心灵驿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