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书是纯粹用图画来讲述故事或者主题的书,高质量的无字书,“图画就能说明一切”。无字书呈现的主题和内容,都非常丰富,而且,无字书也绝非我们想象的,只适合年龄非常小的宝宝来阅读,从中认识一些物品和他们的名称,实际上,无字书的读者涵盖了各个年龄段。
由于没有或少有文字,图画则承担了全部的叙述功能。而图画的直观性和图画与语言必然的联系,使得无字书承担了视觉语言、文化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联结作用。小读者通过画面直接获得人物、动作、场景、序列和细节的经验,他们一边通过观察获取信息,一边学习如何解释这些图像,以获得更为完整和合理的概念;小读者通过画面所描绘的人物、事物和事件,学习社会流通的符号以及文学所提供的成人社会的预期,从而获得文学的体验和愉悦;小读者在阅读无字书的过程中,会将图像转化成口语,在成人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或写作,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手法,学习更为有效的读写技能。
儿童在学习用文字来认知世界和表达自我之前,就能够用图像来获取信息和表达信息,无字书恰恰支持了幼儿的这种能力,并给予他们更多机会去自主地运用这种能力。现在的孩子们,由于出生在一个充满视觉图像的环境中,他们身边的电视、电脑屏幕、户外广告无处不在,而这些充满设计感的视觉语汇已经帮助孩子完成了基本的练习,他们比以往有更多机会和能力去直接获取设计优良的图像中的信息,而不像已经识字的成人那样,去猜测图像所代表的文字内涵,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可以从图像中直接获取意义。
同时,读写萌发(emergent literacy)的研究告诉我们,无字书阅读不仅可以使那些尚无法依赖文字进行阅读的小读者及早开始阅读,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胜任感,由于没有文字的限制,小读者可以用多种方式讲述,而不必担心所讲述的是否符合正确答案。每个读者都可以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而这一点在无字书的阅读中显得更为明显。
当孩子们拿到一本无字书,首先获取的是关于人物、动作、情绪(最明显的)和人物关系的信息。当地点、时间对情节发展构成影响时,他们才去关注这些信息,否则,即使这些信息被明显地标识出来,例如用钟表、日升日落等,他们仍不把它当作主要信息。主要人物的想法、内心独白、情绪波动等会被孩子主动感知并表述出来,经过成人的提醒或示范,他们能够主动地将可能发生的对话,人物的想法等用语言充分的表述出来。
这个阶段的课堂中,我们将和孩子一起展开“无字书”的奇妙之旅,用眼睛、用心灵、用头脑寻找出无字书中无限的乐趣。
今天我们分享的是一本经典无字书《红气球》,作者:艾拉·马俐。第一次分享无字书,我有意隐去了封面,没有让它出现在PPT上,希望抛开“红气球”这一具体物体的局限,充分调动孩子们思维的创造力,让孩子们通过自主阅读、集体阅读、互动探讨的方式来自主定义这本绘本的内容。
这本书的画风超简,以至于孩子们一看到图画便骄傲自信的说:“这样的画我也能画出来呢!”“这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画的呀!”有了这份豪气,让接下来的阅读似乎充满了魔力,每个人的小脑袋高速运转起来。
因为没有文字,因此,故事内容变成了6个字:“一切皆有可能。”
通过一页一页的翻看,孩子们之间自己开始互相提问,彼此回答,答案也丰富得很。
图一图二一开始,孩子们就围绕着“这是谁?他在干什么?”讨论开了。
康康定睛一看:恩,这是一休,他在吃泡泡糖。
羊羊不紧不慢的说:这是一个小男孩,他在吹气球。
票票摇摇头说:这是一个在吃红果子的小朋友,他没有头发。
萌萌小嘴一撅:我想的被他们说啦!我也觉得他在吹气球。
笑笑笑而不语的点点头,不知道他究竟和谁同一阵线的。
阳阳也特别的细致:这个小孩子和这个球是好朋友,他们一起玩。
翻到图三,孩子们则分成了标准的辩论双方,一方认为这个红色球体是太阳,是新出现的东西;一方认为这个就是从男孩嘴里跑出来的那个红色球。谁猜中了作者的意图呢?我没有给与答案,而是继续往下翻,让孩子们凭借上下图的关联自己来解答这个问题。
当故事一页一页的往下发展,孩子们不断的看到:红色的气球、红色的苹果、红色的蝴蝶、红色的花朵、红色的雨伞;而故事最开头的小男孩也在故事最后的情节中再次出现了。
在看完一轮完整的故事图片之后,孩子们有许多疑惑——
Q:这些红色的东西好像都是一个人变来变去的?
Q:刚刚那个应该不是太阳,是和红色的东西一样。
Q:这究竟在讲什么故事呢?
Q:我好像看到了一个有魔法的东西,他不停的变来变去,你们呢?
不急不急,我们一起再来细致的看第二遍。其实第一遍,孩子们有疑惑正说明他们认真的看了,思考了,所以他们把自己看明白的和没看懂的揉和在一起进行思考。第一遍的自主阅读,收获了大量的思考。那么第二遍集体互动的阅读就让我们一起来大胆的解读问题吧。带着问题进入阅读,收获也会更大!
第二遍的阅读开始前,孩子们说:“我们就叫他(小男孩)一休吧,那个红色的东西也叫个啥名字呢?”经过“小明、小胖、小红”等等常见名筛选后,大家决定就用它的特点定名,于是“小红”和“一休”成为了第二次阅读时的主人公,有了角色的脉络,自然而然,我们在对画面的观察中又丰富了地点、时间、遇见了谁、发生了什么事情、心情与想法,彼此的对话……等等元素。渐渐的,孩子们开始描述图画中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我没有要求每一页都说,而是鼓励孩子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页面来进行观察、描述、探讨)。
这一页是最受孩子们喜欢的一页。从这一页开始,画面不再是单纯的出现“小红”了,开始有了丰富的元素,有石头、落叶、屎壳郎、屎球球、毛毛虫、蚂蚁们,而一直是圆润美好的小红也出现了变化。在这里,孩子们对于小昆虫与小红之间奇妙的关联大胆的发挥想象,既搞笑又认真。在最后的创作中,我们也是一致推选这一幅图为大家描写的关键内容。想知道孩子们的脑袋瓜子里究竟描述了一段怎样的故事,请仔细阅读他们精彩的作品吧!
在这一幅图里,更是出现了戏剧性的冲突,有一只手一把摘走了红花,两只瓢虫向花飞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了?一开始孩子们都是保守的认为:“哎呀,摘花可是不对的呢”“花这么美,你怎么能摘呢?”等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这时,我突然一把抢走了孩子们桌上的笔袋,孩子们“蹭”的一声站起来,伸着手冲我说——
“那可是我最喜欢的笔袋啊!快还给我!”
“你怎么能随便拿我的笔袋呢!”
“天哪!别拿走我的东西,赶紧还给我!”
“快放下我的笔袋!”
“诶!这是我的笔袋,不能给你!”
“你拿走笔袋我就没办法写字了!”
“我才买的新笔袋,别弄坏了!”
……
“呀,看来小瓢虫的大红花被突然间摘走,心里肯定——”我的话音还没落,
萌萌就大声说:“他肯定很伤心!自己还没欣赏够呢,他边追边喊:快点放下我的花!”
康康说:“也许他内心也很害怕,因为这只手太大了,如果再来抓自己怎么办?赶紧飞走逃跑吧。”
票票说:“可能会很难过,自己喜欢的花被摘走了,他想抢回来。”
阳阳说:“小瓢虫肯定在想,我辛辛苦苦种的花被别人破坏了,心里好难过啊。”
笑笑说:“小瓢虫很勇敢,他想飞去告诉那只手说把花还给他,花被摘掉会死掉的。”
羊羊说:“嘿!请你松手!把花还给我们!他是属于我们的!”
这样的代入感让孩子们更深入的体验了角色之间的戏剧冲突,真正从角色本身来看待事情,也就有了对故事更细腻的体验。
在图书的最后——小男孩撑着雨伞走着……故事又会如何发展呢?小红还会有哪些奇妙的变化呢?故事在延续,这些故事会属于孩子自己,在他们身边的每一个地方或许都有一个小红,他们千变万化,他们形状各异,但他们都有着奇思妙想般的创意。
今天的习作,是请孩子们选择其中一个(图画)片段来进行细致的描写,把图画中的人、事、心做一次细致的发挥与创作。孩子们口头表达时非常的流畅,创意无限,但每每到了转化为文字时还是会有小小的困扰,在孩子们举手寻求帮助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孩子们的心病:字数要写多少才合格?这些句子这样写对吗?标点符号我用对了吗?这个字我写对了吗?我可以这样写吗?回想孩子们阅读和表达时的侃侃而谈,激烈互动,再面对孩子们写文章时想写却害怕出错的状态,我内心百感交集。
我深呼吸一口,走到他们身边,一个一个的回应:“你的想法很好,刚刚你说的那些句子就特别棒,把你刚刚的所思所想都写下来,如果其他同学的想法你也很喜欢,也可以加入到你的作品里,写完一段可以自己多读一读,看看话说通顺了没有,如果需要我来读我也很愿意在你写完之后来帮助你。”我希望孩子们写文章是在自己的想法中诞生的,我们可以反复修改,可以不断打磨,但在写的过程中就因为怕出错而屡屡停笔,反而会让思路中断,真正变成应付式的完成任务。
写作确实是家长和孩子们的心病,随着教学体制的要求,孩子们在阅读与写作上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越来越高,作业任务也越来越重,而写作却是无法在一时半会孩子就能拿出长篇大论且内容精彩丰富的,是需要不断的学习、阅读、练习、积累……没办法一蹴而就,更无法临时抱佛脚的。
在我们的阅写课堂上,我希望能引领孩子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力,深挖阅读理解,练习深度的自主阅读;我更希望孩子们在这样的阅读中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以及丰富的想法,希望他们能相信自己的内心,相信自己是可以写出美好的文章。
但,我也知道,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文章好不好,目前来说不是他们或者我说了算,而是学校语文老师说了算,考试分数说了算。因此,每周90分钟的阅写课堂,我希望能让他们自主、自我,自信、自发;能充分自主的阅读、有良好的自我协调、积累满满的自信、有着自发写作的兴趣……
最后,低头沉思,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不就像一本无字书吗?那你会允鼓励孩子绘制出属于自己的故事吗?还是会按标准统一印刷呢?
生活无处不阅读,人生处处皆智慧。
让我们用高品质的阅读滋养孩子的童年。
我是小羽,一个深爱孩子的教育工作者。
毕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