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解密上下求索历史
为什么清朝皇帝个个勤政,却挡不住国家衰落?

为什么清朝皇帝个个勤政,却挡不住国家衰落?

作者: 18d1745e2fa9 | 来源:发表于2018-03-31 08:35 被阅读133次

提起明朝皇帝,除了个别外,其他人都是一副玩世不恭、残暴、不理朝政的样子,似乎他们都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相反,清朝的帝王就截然不同,每天都是早期晚睡,除了朝政,还是朝政。总之,清朝皇帝们俨然是职业的皇帝,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如果不落在这个朝代,似乎都说不过去。那么,为什么勤政的清朝皇帝无法阻挡国家周期的衰落,甚至在外敌面前又不堪一击?

康乾盛世是清朝最辉煌时期,是康熙、雍正和乾隆祖孙三代努力的结果,甚至开创这一盛世的康熙被后来学者尊为“千古一帝”。此处就主要以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做一下剖析。

众说周知,康熙是个了不起的人: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雅克萨、击败葛尔丹、治理黄河淮河、学习近代科技。猛得一看,他似乎功绩昭著,“伟大君主”也非他莫属。而实际又是怎样?

首先擒鳌拜,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然而,这与伟大是沾不到边的。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皇帝与权臣之间的斗争从没间断过,他们之间的斗争结果也只是天下职权归于谁手。皇帝胜利并不意味着天下就能大治,譬如东汉后期皇帝们利用宦官将权利从外戚手中夺回,结果将天下搞得乌烟瘴气;同样,权臣胜利也并非导致天下大乱,譬如杨坚夺权建隋,天下在他手中治理的也挺好。

康熙帝能以14岁的年龄除去鳌拜,至少说明他个人能力强,未成年就能驾驭臣子。总之,除权臣只是统治内部的权利之争,并不意味他由此而伟大。

其次,平三藩、收台湾和败葛尔丹。清朝入关之处,这三股力量相当于地方割据藩镇,三藩是清朝内部产生的藩镇;台湾属于前朝遗留下来的地方割据;最后的葛尔丹属于暂时与清结盟,又因利益而分离形成的割据。他们有不同,也有着相似,至少属于国家内部的不安定因素。

为了集权,康熙将他们先后列入要消灭的黑名单。后两者还有着其他的性质,至少三藩是康熙逼反的,也是他率先挑起了战争。在中国古代封建一统的大体制下,无论是谁做了皇帝,都不会允许有不和谐的割据存在。至于台湾和葛尔丹,他们又有着相似,要与清朝争天下。康熙与他们的斗争与伟大沾一点边。但康熙对攻占下来的准葛尔的态度,以及攻台功臣施琅的态度,确实抹杀了他的那一点伟大。

黄河淮河水患影响中国也有数千之久,历朝历代均对其有投入。譬如明朝万历帝时期曾经投入大量精力治理。原本分内之事却将其列入功绩之中,供人讴歌赞扬,谈不上什么伟大。比他早几百年的五代后晋的晋出帝曾在治理黄河后,要求树碑记功,大臣站出来一反对便作罢,而天下一统的盛事王朝居然对此没有人站出来阻挡。由此看见,至少清朝的官员没有骨气和正气,泱泱大国如此,竟不如军阀割据的小朝廷,王朝衰落,他们能阻挡的住吗?

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诞生,而是诞生在被清朝皇帝严重的蛮夷之地。史书上说康熙帝主动接近科技,学习科学知识。然而,这也只是仅限于他个人的爱好而已,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力量,更没有推广它的意思。相反,与其同名的彼得大帝,他认识到科技的力量,并将它引进国内,促进国家发展。如此一对比,除了个人爱好外,康熙帝能学习中外,只不过一场作秀,让大臣知道他是怎样的开明。

最后,远征雅克萨。雅克萨之战时,沙俄兵力并不多,只有800多人,而后勤保障相当有限,无论是弹药,还是粮食。作为抗击侵略者的清朝方面,此时正是国力蒸蒸日上,一次就能发动数倍于敌的军事力量,而后勤保障更是相当丰厚。清军的战绩实在大跌眼镜,几百入侵者没有被消灭,反而从数倍的包围中逃走。终于,清朝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用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换来了百年的边界稳定。

如此战绩,整个帝国应该反思,康熙帝也不例外。是不是应该改变些什么?也就是康熙年间,有个叫戴梓的人发明了能28连发的火器,并进献给康熙。换来的是,康熙视之如粪土,并放下“以满洲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之言。至于戴梓后被充军关外。

评判君主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仅以个人素质才能,康熙自然无可挑剔,但以对国家的贡献,他似乎不能和“千古一帝”挂上钩。个人认为不能将个人素质才能作为标准。

至于乾隆帝的功绩,历史对他褒贬不一,他也自诩为“十全老人”。仅文化一项,他的非要大于功。《四库全书》的修订被作为他的一大贡献,事实上,这部类书收录了3000多种书,而销毁数目达6000多部,保留下来的也被修改的面目全非。被清朝视为不务正业的明朝,在修《永乐大典》时务求原汁原味,保留了许多已散失的书籍。同时,编书过程,过多家庭也因献书而家破人亡。因此,与其说《四库全书》是保留文化,倒不如说是文化史上的浩劫。民国时的鲁迅都此也是严厉的抨击。

此外,整个清朝也是文字狱大肆横行时期。大臣稍有不慎便被免职,甚至身首异处,例子就不举证。而被视为残暴的明帝们,他们敢打百官的屁股,却不敢用极刑惩治他们。大臣们每天将心思花在用字上,还哪有心思治理国家,关注民生。也难怪清朝后期,龚自珍发出“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感慨,希望朝廷“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愿望。

大臣忙于保命,皇帝忙于向大臣挑刺。如果遇到有才能、头脑清醒的君主,国家能够强盛一时;反之,帝国大厦的倾斜再所难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清朝皇帝个个勤政,却挡不住国家衰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zw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