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无相的心理学意义

作者: 凯文讲书 | 来源:发表于2021-09-24 22:28 被阅读0次

佛学对无相的解释有很多种,极端的思想认为无相就是“外部世界从根本上是不存在的”,比如色即是空;相对温和的观点则认为“外部世界并非我们理解的的那个世界”。

《洞见》这本书从心理学角度解释的是后一种相对温和的无相观点。

-1-无相到底没有的是啥?

《洞见》说:“无相”并非意味着物质世界不存在,也不是否认物质世界有其构架。而是去除我们强加上去的关于世界的意义——本质,无相即没有我们想象的“本质”。

我们在理解外部世界时,并非在真正地理解这个世界,而是在“构建”一个世界。

罗夏墨迹试验(Rorschach tests)中,不同的人看到抽象的墨渍时会看到不同事物。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大脑会尝试将最模糊的模型转化成某种有意义的东西,构建并阐释其深层的意义。

我们会给事物赋予我们的解读和故事,即“本质”。

最近我家楼上开始装修,白天电锯的的声音让我抓狂。但女儿晚上弹钢琴的声音却让我心情愉悦。两种声音实质上都是一种波,但为什么给我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呢?

《洞见》说:声音本身是被动的,并非主动的,既没有令人愉悦,也没有令人不悦。如果声音令人不悦,肯定就是你对它做了加工。

在以上过程中,我给电锯声音赋予了“电锯”本质,给钢琴声赋予了“钢琴”本质。

电锯声刺耳,是因为我知道这种声音来自电锯,电锯可以锯断木头、也能锯断骨头,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接触电锯;钢琴声悦耳,是因为我知道它来自于乐器,乐器让人愉快,尤其加上女儿弹奏,更加让我满心欢喜。

无相就是去除我们赋予事物的“本质”。

我们过着平常的日子,赋予了事物某种叙事含义。最终,这些叙事汇聚成庞大的“相”。无相并非万物缺席,而是本质缺席。要理解“无相”,我们在觉察感观事物时就要摒弃惯常的做法:给事物赋予解读。

正念冥想正是一种细致彻底检视本质的工具,使我们能够将真相与编造的本质区分开来。

-2-相是如何产生与消失的?

《洞见》说:“本质主义”——赋予事物内在本质的倾向——是一种“人类的共性”。

大脑中负责给事物分配感觉的机器,原本是设计来实现基因传播最大化的。

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看,感知的目的就是处理与生物体进化论利益相关的信息,也就是获得基因传播的机会。而我们的生命体给感知的信息贴上正面或负面的价值标签,以此标定相关性。

我们会将那些从进化论角度来讲不重要的事物标签设成不关注的;将从进化论角度来看、有重要意义的事物,贴上生命体真正关注的标签,而这些事物也往往会激发感觉。

但事实是:如今这种设计已经不再可靠,这也恰是人类面临的诸多窘境之一。

婴儿具备天生的无相感。

婴儿会深深沉浸在成人认为的那些不重要事物的图形和纹理中,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培养出本质感这种归档系统。换言之,他们尚“不知道”周围的“事物”是什么,因此世界是一个待探索的仙境。

远离情感回归婴儿时的无相状态。

我们应该觉察到:在事物上感觉到“本质是真实存在的”是一种错觉,其实它们都是我们头脑的营造,与现实并没有必要的联系。

婚戒和普通戒指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名人用过的卷尺和普通卷尺也基本一样,“阳光”和“疾病”这两个词语其实都是人类赋予了它们正面和负面的含义......《洞见》说:“东西”都由某种能量组成的,但是“能量之间没有差异化”。

感觉会给事物灌输“本质”,情感与感知——特别是对“本质”的感知——精巧地交织在一起。当我们对事物情感反应的减弱就带来了“无相”(空)的体验。情感的抑制就是对事物的洞察。

-3-如何去除人际关系的相?

人际关系也有相。

我们对待他人,也像我们对待噪声、事物一样,根源于我们构建的他们的本质。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我们赋予他人本质的原因,与我们赋予其他事物本质的原因是相同的。人际关系的相还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它的运转速度很快。我们第一次遇见某人,就会评价对方,有时只需很少的依据就能给出评价。而且三十秒之后给出的评价和五分钟之后给出的评价,准确度几乎相同。

其次“归因错误”。我们对他人本质的归因经常是错的,我们倾向于低估情境的影响,高估性格的影响。比如牧师和犯人两者不同,其实不是性格的影响,更多的是二者所处的不同的情境造成的。

第三“本质保存机制”。如果敌人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倾向于将其归因为环境因素——他给乞丐钱只不过是为了取悦一位站在那里的女性;如果朋友做了一件坏事,那么环境因素就会显得突出——她对乞丐大喊大叫是因为她工作压力太大。

一旦被关进敌人的盒子里,归因机制就会牢牢锁住盒子。

战争是个很好的例子,证明本质的影响可能升级。开始的想法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本质是坏的,比如希特勒、萨达姆;接着到整个国家——整个伊拉克或德国——都是敌人;进一步认为这个国家所有士兵——甚至这个国家的所有人——本质都是坏的。如果这些人是坏人,那就意味着你杀了他们也不用遭受良心的谴责。美国在两座日本城市——不是军事基地——丢下了原子弹,但几乎没有受到美国人的任何反对。

慈心冥想去除相。

冥想最开始由你阐明要对自己友善。

然后想象某个你深爱的人,将慈心转移到他身上。然后想象某个你喜欢的人,将慈心转移到这个人身上。然后再想象某个不太有感觉的人。依次类推,直到最后推及你的敌人。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你甚至可以对敌人产生慈心。

“你的任务不是寻找爱,而是寻找内心对爱设下的藩篱。”

不过你可能要问,练习了无相会不会变成对任何事物、任何人都不感兴趣的植物人?

《洞见》说:

练习无相,可以丰富情绪,使人的情感变得更敏锐,使人变得更幸福喜乐。

一个人对待世界的方式可以更自由、更快乐、更喜悦。

【无戒学堂】日更第264天

相关文章

  • 《洞见》:无相的心理学意义

    佛学对无相的解释有很多种,极端的思想认为无相就是“外部世界从根本上是不存在的”,比如色即是空;相对温和的观点则认为...

  • 罗伯特·赖特著《洞见》附pdf电子书

    《洞见》 作者:罗伯特·赖特 豆瓣评分 8.2 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 作者将佛学中的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

  • 父母的音量,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教养

    文 | 洞见Fern 来源丨洞见(ID:DJ00123987) 美国说话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者将妈妈们大...

  •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为什么自我是幻觉

    ——《洞见》读后 最近抽空读了美国进化心理学家罗伯特·赖特的著作《洞见》,这本书的原标题是《为什么佛学是真的》(W...

  • 2018-09-20

    受苦不是我们人生的意义, 受苦的意义是受苦之后我们的顿悟与洞见。 否则, 我们便是在白白受苦。 加油!

  • 洞见

    早晚下班听了两遍《洞见》,实属好书。 以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佛教,让佛教更加浅显易懂。而此书的洞见又让人开眼界,...

  • 平静的激情

    今天被樊登老师读的《洞见》书里的一个词击中了心灵:平静的激情。《洞见》这本书本身是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从哲学到科学...

  • 《洞见》:缘起的心理学解释

    佛学中,缘起(interdependence co-arising)指任何事物都因为各种条件的相互依存而处在变化中...

  • 《洞见》:涅槃的心理学状态

    涅槃,原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后成为佛学术语,指通过宗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境界。那么修行的的最高境界——”涅槃“到底...

  • 2020-09-24

    来自洞见君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现象,叫“鸟笼效应”。 1907年, 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洞见》:无相的心理学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hkt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