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岁女童被女大学生飞踹事件在网上持续发酵,发酵的主要原因是激愤的网友汹涌的评论。
看这互掐的架势,如果不是在网上,势必演变成打群架。
从评论来看,舆论出现两极分化:对女大学生强烈谴责的,更多的是妈妈,而声援女大学生的,往往是对熊孩子深恶痛绝的未育人士。
有意思的是,媒体也跟着起哄,让真相一再反转。
当事双方都想争出个是非曲直,都希望能在承担自己责任的同时,能让对方的错误引起社会的重视,从而为自己赢得支持票。
2
我也是一位妈妈,但我不想针对事件来分辨是非曲直,更不愿意站队去谴责任何一方,我只想仅仅从妈妈的角度来说说我对整件事的感受。
大连“4岁女童被女大学生打”事件调查 监控曝光后真相反转_微博微信热榜_腾讯视频
从完整的视频来看,孩子当时蹲在椅子后面,女大学生上去猛踹了椅子,呆在临桌的妈妈迅速反应,对女大学生进行回击,然后扭打在一起,让更多的人卷入进来。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被踹的女孩被妈妈遗忘了,她依然蹲在椅子后面,我想,她应该是吓懵了。这时,是一个服务跑过来把孩子拉了起来,但随后也并没有对孩子进行任何安抚,转身加入到劝架的队伍中。
一个突然遭爱攻击的孩子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是暴怒的妈妈吗?是粗暴的反击吗?是妈妈赢得这场打斗吗?
都不是,孩子此时最需要的,是温柔的安抚!
如果攻击仍在继续,妈妈第一时间该做的,是制止攻击或用自己的身体抵挡攻击;如果攻击已经停止,妈妈第一时间该做的,是对孩子进行安抚。
我们都会有这种体验:突然受到惊吓时,我们瞬间的感受是自己暴露在了危险当中,而这危险会不会继续,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觉得害怕,希望有一双强有力的手能够护住我们,希望有一个温暖的胸膛能把我们拥进怀里。所以,相爱的人渴望拥抱,因为拥抱使人有安全感;所以,心理学家建议初为父母的人,在孩子的婴幼期,要多给予孩子拥抱,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当我们受到攻击时,我们并不需要有人为我们冲上去,我们更需要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温柔的抚慰。
可是,当4岁女孩从惊吓中清醒过来,她看到了什么?
她看到了暴怒的妈妈,看到了妈妈在与人扭打。在一个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人眼里,这个场景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还有人攻击我怎么办?如果妈妈受伤了怎么办?谁来救我?谁来救我的妈妈?
此时,孩子往往只能用大哭来表达自己的恐惧;此后,孩子的心里将埋下阴影。
从此,她将害怕看到暴怒的妈妈;从此,她将害怕独自一人呆着;从此,她的安全感一点点失去。
一个受到惊吓而没能及时得到安抚的人,将长期经受由惊吓带来的困扰。
这,是妈妈想要的吗?这,是分辨了是非曲直能弥补的吗?
3
在单妈群,曾经针对一位单妈的经历进行过一次深入探讨:
她带着孩子在母婴馆玩,孩子在专注地玩一个母婴馆的球,一个大一点的男孩突然冲过来把球抢走了。孩子大哭,单妈去找同在母婴馆的大男孩的父母理论,这对父母只是表达了歉意,却并没有什么行动。
这位单妈问我:我该不该去追着男孩把球抢回来?
我们可以试着来分析一下事情的走向:去追男孩,完全有可能把球抢回来,因为相对来说,单妈是强势的一方,男孩是弱势的一方。但只要开抢,男孩的父母就会卷入进来,从他们刚才的态度来看,很难指望他们会通情达理地要自己的孩子把球让出来。另外,从孩子抢球的行为来看,他们平时的家教中并没有谦让,只有强取。
孩子之间的打闹,瞬间就上升为父母之间的争吵,矛盾升级了。无论从体力上还是气势上,单妈都占不到优势,结果只能是争了一肚子闲气,孩子却被丢在一边无人看管,亲眼看着妈妈从平和到暴怒,到置身于危险之中。
当然,事情也许可以出现转机,比如店员来帮忙劝服那对父母,经过一番理论或吵闹,把球抢回来了。孩子破涕为笑的同时,被种下了一个理念:只要是我喜欢的东西,谁都别想抢走,拼尽全力都要抢回来。
4
在女大学生踹女童事件中,有一个评论的声音值得重视并思考:
小熊孩子遇到了大熊孩子!
是的,熊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当孩子一直处于“熊”的状态,长大了就是大熊孩子。小熊子只会扰乱公共环境,大熊孩子却会扰乱社会治安甚至危害他人生命。
母婴馆事件中,如果孩子一直被灌输“只要是我喜欢的东西,谁都别想抢走,拼尽全力都要抢回来”的理念,当她成为了大熊孩子,谁能担保她不会因为男朋友被抢而不计后果地去抢夺?类似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大熊孩子也不是突然变熊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父母起了言传身教的作用。
我给这位单妈的建议是:不要去追,更不要去抢,第一时间安抚孩子,让她从惊吓中缓过来,从妈妈的言行中感受到安全,感受到呵护。
然后,用其它玩具转移孩子对被抢走的球的执念,从而让孩子明白:没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也没有什么是不会失去的。能被抢走的,终究不该属于自己,属于自己的,就好好珍惜。
5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疾痛惨怛时,会不由自主地叫妈妈,为什么?因为妈妈代表的,是温暖,是安全,是无条件的爱。
对孩子的保护,是动物的天性:母亲孵下小鸡,它会懂得当危险靠近时,把小鸡都护在自己的身体下,并用警惕且凌厉的眼神看向攻击者。它在用全身的细胞告诉攻击者:别想伤害我的孩子。
此时的小鸡,连危险是什么都感受不到,所有的危险都被妈妈挡在了身体之外。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类的进化反而丢失了这份本能的保护呢?
先贤孟子给过我们一句忠告: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爱孩子,就先把孩子带离险境,给孩子以身体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温暖。有机会或有必要,再去理论是非曲直。因为,此时,只有妈妈是孩子需要的,只有平和是孩子需要的,只有爱和温暖是孩子需要的。
至于别人家的熊孩子,无论是大熊孩子还是小熊孩子,还是交给更有能力的人去教训吧,妈妈的第一职责,是保护孩子不受伤害,而非替人爸妈教育孩子。
当孩子受到攻击,妈妈要做的,是对孩子及时安抚,并避免孩子受到二次伤害。
除此,再无其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