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得今年在家过中秋,也很难得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家庭局的假期。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传统节日对我而言,变成一种负担,甚至有点烦。因为每年各种传统节日,都需要给家中所有长辈打电话表达问候。如果不刻意控制打电话的时间点,估计一圈下来能耗费整整一个白天。
如果“亲戚”意味着一种对晚辈的权威感,那有些人可真是不遗余力地想要摆出教训人的样子,就着一副“你不懂”、“你爸妈怎么能任由你乱来”的语气开始说教。如果简简单单的问候,就能让某些人错以为拥有对我的选择指手画脚的权力,那未免太可笑。
我曾经问过是否可以只给亲近的长辈打电话,答案是短短的“不可以”。因为“是亲戚”,所以“应该”。即便是经过长时间相处的朋友同学也会有“喜欢”和“不那么喜欢”的区别,但面对“亲情”似乎根本没有“喜不喜欢”这个选项。似乎很多人都默认需要维护一些从祖辈、父辈继承却并未经过长时间相处的“亲情”,而且不能对之有所偏颇。
我还问过为什么要在所有传统节日打电话,而得到的答案就像是“鸡生蛋,蛋生鸡”那样。因为是亲戚所以需要常联系、因为常联系才能维护亲戚。可是,我并没有“维护亲情”的需求,也并不觉得有“维护亲情”的必要,不过是长辈们认为小辈“应该”这样做罢了。
我一直很疑惑,为什么有人会期待子女对从未见过的、或者相处很少的长辈有“亲近感”。或者说他们有一种执念,想让这种先入为主的亲近感在后代中流传下去。但是,为什么非要亲近?那是属于长辈的记忆、相处和情感,而我们小辈只是拥有几个相似的基因。
这种困惑常出现在偶尔的家庭聚会上,特别是那个在户口本上被称为“祖籍”的地方。偶尔节假日会被长辈们带到祖籍过节,他们非常高兴,而我非常无聊。每当那个时候总会感觉自己仿若牙牙学语的婴孩,他们指着不同的人告诉我怎么称呼对方,然后我按照多年来的“通关经验”笑着跟人打招呼。他们在觥筹交错中回忆过往、讨论当下,而我只想早点回酒店睡觉。
有些时候,我甚至认为“亲戚”是一个枷锁。“亲戚”似乎是人们说服自己、也用来说服别人的借口。如果有着这个标签,就意味着不需要有任何顾及地麻烦对方、打乱对方的生活计划。就意味着默认无论怎样索取,对方都需要“理所应当地”提供帮助。虽说“不求回报”是美德,但有些人就是得寸进尺,而被索取的一方还要顾及“亲情”无法提出异议或拒绝。这真是无法理解。
我曾经想通过社会学来了解“亲情”的意义,得到的结果并不是长辈们所喜欢的描述,甚至我偶尔都不太能接受。亲戚,在粮食匮乏的时代,农忙时互相帮忙、互相赠送对方家里的作物、互相照看小孩,目的之一是提高存活率。在学术中“亲情”一词,一点都不温馨。
所以,长辈为什么在维护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亲人同时,还要求小孩这样做呢?不懂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