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小琳
经常有小伙伴问我——
小琳老师,我也想看书。但总看不了几页就读不下去了,怎么办?
一般我都会反问他:“那你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呢?”
然后,对方基本就能知道“读不下去”的问题所在了。
没有目标的行动,往往很难持续。
这两天,我入手了一部经典。
130万字的体量,当之无愧的大部头;
再版20余次,发行数百万册的成绩,足以说明其文学价值;
30周年纪念版,全新修订升级的大开本,让阅读体验更加完美。
没错,就是这套由著名历史小说作家、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先生所著的经典小说——《曾国藩》。
我手中的是该著作出版30周年的典藏纪念版。据说此版为最终定稿,此后不再更改,很有收藏和纪念价值。
好了,问题来了——我为什么要读它?仅仅因为有珍藏价值?
首先,对于那段憋屈郁闷的晚清历史,我不感冒;
其次,对于打打杀杀的战争,我还是不感冒;
最后,这不是历史书里那个打了败仗,要投江自尽的刽子手“曾剃头”吗?
这样看来,貌似这三册书,不是我的菜。
但事实上,周末整整两天,我看得津津有味、简直要废寝忘食。
为什么?
前有毛主席的“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后有近来诸多的文章:“笨,是一种人品”“天下之人,败于两个字”……
大有为曾公翻盘之势。
而今天,从唐浩明老师的这部经典中,我有幸看到了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与中立。
不出所料,第一册读得很郁闷。
在官场棱角分明,屡屡受挫;
在战场屡战屡败,难见将才;
对无辜百姓还冷血到令人发指!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大名鼎鼎的“儒将”?
我不禁要开始怀疑人生了……
终于,第二册有了起色。但始终没有期待中的“漂亮仗”。直至第三册的黯然离场。
就这么完了?
当然不会。
掩卷之余,我发现自己从这位毁誉参半的曾公身上,收获到了两点启示:
强大,来源于开放
曾国藩是书生出身。多年科举,一朝成名,上朝参与议政。
但不同的是,他没有留在通常乱世里,书生们“因为时局不稳,难以做学问”的自怨自艾中。
而是毅然融入历史洪流,成为真实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将领。
从小,父亲是他读书的启蒙兼指导老师。他学到都是几千年来,圣贤们的谆谆教导。
而当他发现国门外的技术有多么先进、认知有多么高级后,“学为己用”,是他的主张。
因此,才有了晚清的首批留学生,有了近代第一家军工厂,有了诸多西方书籍的译本……
最终,曾公成为最早实践“师夷智”的开创者和领袖。
弃笔从戎的勇气、拥抱先进的开放,是曾公最让我钦佩的地方。
上半年,有一本书特别火,叫《原则》。作者是桥水基金的创始人瑞·达利欧。整本书包含21条高原则、139条中原则和365条分原则。这么许多的原则中,最基础的一条是:
保持极度的开放
这与几百年前的曾公,不谋而合。
如果不是开放,他不会放下书生的身段,去到战场。
如果不是开放,他不会招到诸多能人贤士。往往在关键时刻,伸手相救。
如果不是开放,他不会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将天下之事看得如此通透。
你可以说,他赢了太平天国,完全是凭着运气。
但如果换做我们,会放着文章不写,朝廷不上。回到老家招兵买马,真刀真枪地用性命去赌一场毫无把握的胜利吗?
必然不会。
因此,历史上只有一位——曾文正。
保持对“人才”的敬畏
曾公识人的能力,也是我十分钦佩。
但能发现人才,还不算完。
与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和谐共事,才是真正的帅才!
识人之前,首先要识己。曾国藩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学识、官场的水平是怎样的段位。而对于上阵打仗、引进洋务更是生疏不懂。因此,他带着这份自知之明,成就了自己不断对人才的挖掘、培养,以及重用的佳话。
更重要的是,每每在关键时刻,这些人才都能出手相救,甚至保全了曾公的性命。
比如说,全军上下都通晓大略的湘军;始终跟随其左右的诸多忠义侠胆之士。
反观今天的你我,对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了解?对身边的人又有怎样的态度与相处关系?
相信在这套书的阅读中,你能发现更好的方法与策略。
历史对于曾国藩的评价,有的极力推崇,有的完全否定。
实际上,要评价一个人,必定离不开当时的那个年代,特定的历史背景。
晚清的中国,闭关锁国多年,整体国力已然落后于世界。而此时,先进的外强强行地冲入清政府的国门,社会矛盾陡然上升。
处于这段时期的人们,谁又能说,在自己的内心里,不存在矛盾呢?
那么面对矛盾,如何妥善化解,如何善加使用?
相信在读过《曾国藩》之后,你的心中,一定会有一份合理的答卷。
如果你也对这套书籍感兴趣,欢迎联系我获得购买的优惠码。
一起来,读史明智,成为更好的自己!
—END—
天津首位拆书家
拆书学院签约领拆
得到APP签约作者
《中国家庭报》专栏作者
如果感觉文章对自己有用,请留个“喜欢”再走吧 ^_^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