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中国发生了一次前后历时16年的大动乱,之后,西晋帝国被摧毁,中国进入长达273年的大分裂时代,南方先后进入东晋、南朝,北方先后进入五胡十六国、北朝,直到进入隋朝,大分裂时代才宣告结束。
这次历时16年的大动乱,就是八王之乱。事实上,参与此次动乱的王多达十几个,只是主要人物有八个,所以被称为八王之乱。这八个王分别为:司马乂、司马越、司马颖、司马玮、司马亮、司马伦、司马颙、司马冏。一般认为,八王之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91年3月到6月,第二个阶段是从299年到306年。
为了便于下文的展开,我们不妨来记个口诀:一跃淫威,两轮用尽。
一跃淫威,说的是司马氏欺负孤儿寡母,篡夺曹魏政权,一跃成为山河之主,得国巧妙而迅速;
两轮用尽,指的是八王之乱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经过这两轮冲击,司马氏的“一跃淫威”也被摧毁殆尽;
一(乂)跃(越)淫(颖)威(玮),两(亮)轮(伦)用(颙)尽(冏),一个字对应一个王。(“尽”对应“囧”,勉强谐音。)
这次动乱为什么会发生?它为什么分成两个阶段?又为什么会引发将近300年的南北大分裂呢?
美剧《权力的游戏:冰与火之歌》以权谋和残酷而闻名,剧中列王在宫廷和战场上费尽心机搏杀,却没有谁是主角,通常你认为这个人是主角的时候,下一集他就会突然挂掉。八王之乱与此相同,彼此之间的厮杀非常残忍,从阴暗幽冷的皇宫到血流成河的战场,大家都是机关算尽,可是没有一个人是主角,一个接一个倒下,谁都没有赢得胜利,到头来都是失败者。
接下来,我们把这段中国版“权力的游戏”的历史捋一捋。
1
一个伟人说,历史的发展轨迹,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历史就是这样,有前进,有倒退,有上升,有下跌,有波峰,有波谷。
秦代以前,流行分封制,魄力雄浑的秦始皇大笔一挥,把分封制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这个趋势是对的,只是老秦步子迈得太大太快。泗水亭的刘亭长吸取经验教训,建立汉帝国之后,同时推行郡县制与分封制,把废除分封制的任务留给了后人。汉帝国崩溃之后,中国进入三国时代,曹操、刘备、孙权为后世的文学、影视、电子游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接着,就是司马氏欺负孤儿寡母,一统天下。
分封制or郡县制?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选择了前者,似乎开了历史倒车,可是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司马炎的桃子,是从曹家的桃树上摘的。为什么司马氏能够成功篡权呢?在司马炎看来,主要是因为曹魏宗室的力量太弱。
事实的确如此,为了防止诸侯王起兵叛乱,危及中央政权,曹魏政府对诸侯王的限制非常严格,无论是军权、财权,还是人事任命权,诸侯王的权力比周一的工作热情都少。我们看《三国》,曹植被曹丕捉弄得颜面扫地,跟逗弄宠物一样,曹植却只能发几句牢骚,这就是因为曹植名义上是藩王,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实权,只能低头。
曹魏政府的做法有利于削弱藩王,加强中央集权,问题却也是存在的。——如果王室有难,同宗同族的藩王难以勤王,没办法给予有力支持,只能干着急。
有鉴于此,司马炎在位期间大规模分封诸侯王,把司马氏宗族的好几十个兄弟子侄封王。说句不好听的,即使将来发生内乱,夺过来抢过去,皇位还是司马家的。可是,这并不是司马炎想看到的结果,同宗同族也有个远近亲疏,皇位能一直由直系子孙接替当然是最好的结果。
西晋帝国的诸侯王权力比较大,掌握着比较独立的军权、财权、人事权。历来很多人认为,西晋帝国垮台,主要原因就是诸侯王的权力过大。
西晋诸侯王的权力比较大,这是事实,可是并没有大到捅破天的地步。
分封诸侯王有利于拱卫皇室,可是也容易出现藩王叛乱的问题。我等肉眼凡胎能看到这个问题,司马炎也能看到,为了杜绝这个问题,使皇位能一直在直系子孙手中接替,司马炎想了一些防止诸侯王尾大不掉的办法,那就是——给予诸侯王比较大的权力,但是不能过大。
比如财权,诸侯王只能收取封国经济收入的三分之一,另外的上缴国库;
比如人事任命权,诸侯国内的核心职位由中央安排人选,中央安排的这些人既负责协助诸侯王治理封国,同时负有监视职责;
比如军权,封国的兵力由中央调拨,大国兵力5000,中等封国兵力3000,小国兵力1500,诸侯王不能随意出兵或者征兵。
我们看这段历史,往往能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的诸侯王明明有自己的封国,可是就是待在京城不走,非得在皇帝跟前转悠,把封国的大小事务交给信得过的人打点。有些大臣对皇帝说,快打发他们回国吧,天天在京城晃悠挺让人心烦的。这些诸侯王一听这话就很生气。
为什么他们非得待在京城,回自己的封国当个土皇帝,不比在皇帝面前低三下四好吗?他们不回去,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那时候的联系不方便,留在京城更有利于随时接收朝廷最新动态,也更利于升迁,以便于直接进入朝廷中枢,这可比在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当诸侯王有面子;第二,在封国享受不了天大的权力,却得承受天大的压力,如果政敌在朝中打小报告,皇帝龙颜大怒,自己的仕途就危险了。与其如此,还不如在京城待着,既能接近皇帝,又能遥控封国事务,一举两得。所以,西晋初年的诸侯王都愿意留在京城,政敌有时候甚至把派遣他们回国作为打击他们的手段,而一旦接到被派遣回国的命令,他们也总是哭哭啼啼的样子。
因此,分封诸侯,以及诸侯王权力比较大,只是导致西晋帝国垮台的一个原因。此外,皇位继承人选择不当也是原因之一。
晋武帝司马炎晚年确定皇位继承人时,备选人有两个,一个是晋武帝的弟弟司马攸,一个是皇太子司马衷。
司马攸和司马炎都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的声望一直在司马炎之上,以至于司马昭当年一度有立司马攸为太子的念头,只是碍于司马炎是长子才作罢。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当年的阴影一直盘桓在晋武帝心头。确立皇位继承人人选时,帝国的大臣几乎一致推举司马攸,位高权重的卫瓘就是其中之一(卫瓘就是当年搞死钟会和邓艾的那个大牛)。
司马攸是齐王,只是这么多年里一直住在京城洛阳,没有到藩国上任。为了断绝他继位的念想,晋武帝多次下诏迫使他离开京城,回到自己的藩国。司马攸苦苦哀求,忧愤成疾,即使如此,晋武帝依然不松口,司马攸说自己有病,不能启程,他就派御医去看病,御医不傻,都明白他打的是什么算盘,回来以后都说司马攸很健康,没有什么毛病。司马攸无奈,只好启程回国,没有过多久就吐血死了。
帝国大臣原先的想法是,司马攸能继位当然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不能,由他当辅政大臣也不错。可惜他们的愿望落空了,司马攸一死,皇位继承人就只能是司马衷,辅政大臣的人选也得另行安排。
司马衷是个白痴,这在西晋帝国是公开的秘密,朝野上下都清楚,只是大家说得比较委婉,不说他傻,而是说他“淳古”,卫瓘甚至曾经表示应该把这个白痴太子废掉。
晋武帝为什么不从大局着想,把帝位传给才智出众的司马攸,而要传给一个白痴呢?
其一,如上所言,他想把帝位传给直系子孙。
其二,司马衷的儿子聪明伶俐,晋武帝很疼爱这个宝贝孙子,说他跟司马懿很像,一心想把皇位传给他;也就是说,确立司马衷为皇位继承人只是走一些弯路,终极目标是让先当上皇帝的大傻带动小聪明,最终实现权力私有化的顺利传承。
如此一来,辅政大臣的人选问题就尤为重要,只有选好辅政大臣,才能确保司马衷执政期间不出问题,进而将皇位平稳地传给皇孙。相反,如果人选不当,就是要出问题的。事实上,八王之乱的口子,也就是从这里撕开的。
晋武帝选择的辅政大臣有两个:一个是他的岳父杨骏,一个是他的叔叔司马亮(司马懿的第四个儿子)。
杨骏是个老糊涂,司马亮是个窝囊废,这两个人都很平庸。病重的晋武帝是脑袋秀逗了,才任命他们为辅政大臣吗?当然不是,这样安排也是有原因的。
杨骏背后是外戚势力,他是外戚当中的老资格;司马亮背后是藩王势力,他是藩王当中的老资格。晋武帝选用他们,是为了在外戚和藩王之间达成平衡。那么,为什么不在他们各自所属的阵营当中选两个强人出马,而要选择两个庸人呢?这也容易理解,强人有能力,但是也喜欢惹是生非;庸人能力差,但是听话,不喜欢招惹是非。
就这样,八王之乱的大幕拉开了。
(下期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