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高效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高效课堂解决了传统课堂的低效和无效,使学生和教师都得以解放。在高效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学习展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得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小组合作式学习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合作学习理念的重要载体。从高中到初中,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已经渗透到每一节公开课,甚至常规教学的课堂当中。小组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是不是对于所有问题都适合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来解决呢?如何才能对小组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测度呢?其实在常规教学当中,我们面对的学情是复杂多变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薄弱,又急需应对考试的学生,小组学习在预设和生成的环节,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我们的试错成本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的小组合作必须是精准的、有效的。
在刚刚引入麻吉星的时候,“第二次作答”这个功能让人眼前一亮。在这个恰好可以即时反映出小组讨论后的情况。而在实际的小组合作过程中,很容易变成组内“能力强者”的单方面输出,本质上与“教师讲授”并没有差别,而且讲的还不一定对。这种现象,对于我们的学生越到高年级越明显,因为学习分化点开始出现,导致基础较差学生在学习方面更加吃力,而问题的开放程度往往会受到考试限制,分层的有效性也会降低。原本的小组合作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小组合作落脚点应该在于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因此对于小组合作的形式和时机,都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预设,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过于强调形式而忽视了本来的目标,也就失去了合作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化学复习课来说,并不一定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关键仍然在于如何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特别是对于后进生而言,小组活动所需要达到的效果应该是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对自己建构的知识框架进行完善和修订,而不是跟着别人的步伐走一步算一步。因此,无论学生的基础如何,只要他们勇于走出第一步,自己去思考,那么摆脱他们学习的困境,就仅仅是个时间的问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