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数字时代的学与教》教学写作
《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第三模块共读心得

《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第三模块共读心得

作者: 福州市屏西小学陈楠 | 来源:发表于2022-02-21 23:27 被阅读0次

          第三模块的主题是教法学法,书中给予我们的都是非常切实、适用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可以在学习之后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论是同侪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还是差异化教学法,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将课堂打造成真正的生本课堂。

          去年的11月份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麻吉星反馈器设备,凭着自己的感觉可以说是糊里糊涂的上的几节的课。最后的感觉是自己好像用了,却又好像没用,是“会用也不会用”,是“时用时不用”。通过一整个寒假的共读学习,也结合自己一些感受,我决定尝试这用麻吉星设备踏踏实实的上课,这是这学期的第一课数学六年级下册的《负数的意义》。我想在这篇心得中谈一谈我上这节课的感受,也算是算是教学的反思吧。

          为了做好这次尝试,我开始重新备课。整个备课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我几乎推翻了之前的教学设计,整节课备下来很辛苦,甚至有点痛苦、难受。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再看了一遍《教师教学用书》,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它包括:①在生活中发现负数;②理解负数的意义;③负数的读与写;④数的扩充。这些教学小目标是课堂上所有教学活动是否切合、有效的依据。

    【课前】我布置学生自学课本第2、3页内容。

    【课首】我使用文章中第15讲学习的同侪教学法,做了2题判断题的检测(如下图)。这两题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①和③。

          两题都可以在课本找到相应的文字作为判断依据。两题判断题都是错误的,所以正确答案应为“D”,我设想题目难度应该不算大。下图为学生的答题情况,从图上发现正确率是77%,按照同侪教学法的要求,若答对率超过70%,教师只要进行简单的讲解便能进入下一个知识概念的问题。

          但在实际的课堂上我没有直接讲解,而是用随机挑人的方式,选择了C、D选项各一名的学生进行了理由的简要说明。因为学生之前没有很好的说理习惯,所以挑到的学生只能大概地说出题目的关键点,其实我很想补充,但我应该有克制住点评的欲望。

          然后我并没有评价学生答案的对错,而是充分让学生在倾听中进行自我调适,通过2次选择给予学生矫正性反馈,下图为学生二次作答的情况。学生答题的正确率提升到了90%。其中出现了2名学生选择E和I选项的,我马上在全班进行严肃地提醒,说学生要对自己按下的答案负责,有了这次特别的说明,后续学生都没有出现按键按错的情形。

          整个课首的检测环节用了15分钟的时间。我想环节是不是花费时间过多?2次的选择是否有必要?导致整节课严重超时。

    【课中】我设计了两次的学生合作研讨活动。

          第一是让学生观察温度计(零上温度、零下温度),提出问题“观察温度计中的正、负数,你有什么发现?”先个人思考1分钟,再在四人小组中进行小组讨论,最后使用随机挑人的方式进行回答。想得到的答案是“0是正、负数的分界线”,进而引导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一概念。课堂上讨论效果并不算热烈,最终的结论出现也是我给出的,我想是讨论问题的铺垫做得不够好。

          第二是提出的问题除了“零上温度、零下温度”,“收入、支出”还有哪些相反意义的量,我要求学生先在便签纸上写下自己的答案,再在四人小组中进行小组讨论,并推选一个最优答案,最后用随机挑人的方式选人拍照上传展示。整个过程中不太好的现象有:

      1.没有把“相反意义的量”说明白,导致学生只关心到“相反”二字,变成了写反义词;

      2.挑人后,学生展示的并不是自己的答案,而是拿学霸的答案,或许挑选小组进行汇报会比挑选个人效果好。

    【课尾】我设计了两题的检测题。

    第一题是关于数的分类的,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①和③。第二题是关于相反意义的量的,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②。

          第二题的正确率达到91%。按照同侪教学法的要求,我就口述了本题的要点就简单带过。第一题,我出题的本意考查正、负数的判断,其中C是唯一的正数,故选C。本题的正确率是36%适合进行同侪教学法。我是在不同4个选项中各挑选一名学生阐述理由,再进行二次作答,最后挑选了两名更改答案的学生(从B→C,从C→B)说明自己改变的理由。

    此环节自己有两个地方处理的并不妥当:

        1.因为正确率是36%,说明学生之间对于该知识概念理解有分歧,教师应该讲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一个人应将自己的答案,包括想法向其它组员进行“教学”,也就是同侪教学。之后再进行二次作答,再说明理由。

        2.题目选择有漏洞,其实选B(唯一的无理数)也可以。

          最后简单谈谈我的体会,这节课最大的问题是超时,这个过程最大的挑战是我在备课时需要做了很多的增删,自己最需要加强的是对数据的处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第三模块共读心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yw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