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太学幸福人生《学列子 知人生》系列 说符第八02总第089篇
《说符》的目的是预知结果,估控未来;方法是“持后”。在言行与内心之间,言行是内心的影子,持后就是定心、静心。在自己和别人之间,别人是自己的影子,持后就是自重而任人。在道化和智巧之间,智巧是道化的影子,持后就是恃道弃智。在道和利之间,利是道的影子,持后就是以道取利。在言行和道之间,言行是道的影子,持后就是守道、合道。为说明此道,列子讲了以下故事。
持后之道:故事四则故事一:列子学射
列子学习射箭,能命中靶心了,向关尹子请教。尹子说:“你知道你之所以能命中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呢。”关尹子说:“还不行。”列子返回家专心练习。过了三年,又来向关尹子报告。尹子说:“你知道你之所以能命中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知道了。”关尹子说:“你的射术可以了,守住这个道理不要失去呀。不单是射箭,治理国家与修身也都是如此。所以圣人不看存亡的结果,而是察看其所以存亡的原因。”
感悟:射箭命中靶心,是技术熟练的结果,并不代表悟了道。言行是内心的影子。所以,做事之道在于定心、专心:身心合一,心神一体,合于自然,凝于精神。
其教育之道:一是“命中了”还要请教,说明学习的根本目标不是技艺,而是道德。二是老师只说不行,而不告诉原因,丝毫不剥夺学生的体悟过程。三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告”,把自己封闭三年。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定心何其重要。四是学生既已得道,老师只言“可矣”,并没有借机展示自己博学,可见其足够的自信。五是及时强调和点拨:“守而勿失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可见老师的高度,除了懂得教育规律,更落实在应用和升华上。
持后之道:故事四则故事二:列子讲道
列子说:“血气盛的人容易骄傲,体力盛的人容易恃强,不可以与这样的年青人讲道。所以给还没有两鬓斑白的人讲道,会丧失道的义理,更何况施行它呢?所以自傲恃强,别人便不告诉他道理。别人不告诉他道理,他就会陷入孤立而没有人辅助了。贤明的人善于信任别人,所以年老了而能力不衰退,智力竭尽了而意识不迷乱。所以治国的难点,在于发现别人贤能,而不是自我贤能。”
感悟:年青人力奋气盛,自我感强,处于释放态,适合实践锻炼,不适合说教。等到了中年,有了相应的经历,就适合悟道了。这是一条重要教育规律。
关于做人之道,故事告诉我们:要放空自己,避免自我、自是、自恃,信任别人,得道多助,打开悟道通道。
故事三:列子论智
宋国有个人为他的国君用玉做楮树叶,三年才做成。锋芒边齿,细毛润泽,混在真楮叶中而不能分辨出来。这个人就凭着这个技巧取得了宋国的俸禄。列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假如天地生养万物,三年才能长成一片树叶,那么植物有叶子的就少了。所以圣人依靠道德感化,而不依靠个人智巧。”
感悟:道在后,智在前,智巧应是道德感化的结果。艺术应为展现创意、滋养生命服务,而不是为取悦别人或为挣钱服务。三年成一叶,目的不纯,得不偿失,故不合“持后”之道。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另当别论。
持后之道:故事四则故事四:列子辞粟
列子穷困,容貌有饥饿之色。有人告诉了郑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德学问的人,居住在您的国家而受穷,您难道是不喜欢人才的人吗?”郑子阳即刻命令官吏送给列子粮食。列子出来接见使者,恭敬地拜谢而推辞不受。使者只好走了。
列子进了屋,他的妻子拍着胸口埋怨他说:“我听说有道德学问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得到安逸快乐。现在脸上都有了饥饿之色,君王有意探望而派人赠送给先生粮食,先生却不接受,岂不是我命苦吗?”列子笑着对她说:“君王不是自己了解我的,而是凭据别人的话而送给我粮食;等到他要加罪于我的时候,又将凭据别人的话,这就是我所以不接受他赠送的原因。”后来,百姓果然发起叛乱,杀掉了子阳。
感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利由道生,是道的影子。违道之财,必藏祸患,何况君王馈赠呢?正如古语所言:“求于人者畏于人”,“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此即先知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