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军迷人文社科带你读书
丘吉尔的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丘吉尔的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作者: 削寒 | 来源:发表于2018-06-26 14:26 被阅读98次

政治家如果文章写的好,那基本上就等于——流氓会武术。丘吉尔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这自是不必多说;同时他还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就厉害了。个人感觉,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难度,远远大于当一个国家领导人的难度。倒不是说技术含量上的难度,而是从概率上说。全世界那么多国家,诺贝尔文学奖却只有一个。而且,他还既是国家领导人,还得了诺尔尔文学奖。

替丘吉尔吹牛的工作到此结束,下面还是说说这本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看书名,只能归类到历史,而且还是断代史里,但是丘吉尔却让这本书焕发了生机。这诺贝尔文学奖不是白得的,写的生动细腻,而且不局限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博引了很多战前战后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当然丘吉尔的第一视角也是主要看点,作为一个关键的亲历者,这部回忆录可以算是打开二战历史的一把钥匙。

大预言家

执笔在手的力量超级强大,如果你语言未来的世界局势,能不能也像丘吉尔这样即风轻云淡又挥洒自如的表达呢?丘吉尔之所以厉害,主要是因为一开始就准确地判断了希特勒和纳粹党的侵略野心。当欧洲各个国家的政府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的时候;当英国首相沉浸在与希特勒结盟的兴奋中时;当苏联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的时候……虽然暗流涌动,但大家都自我安慰的认为:希特勒是不会发动战争的,我们忍一忍就过去了。

发生这些的时候,丘吉尔就像拥有上帝视角的观众一样,准确的看透了各个角色的潜台词,也准确的判断出了未来剧情的走向。当德国入侵波兰德时候,丘吉尔的预测开始一步步变为现实。最终,当局势完全按照他的预计发展时,英国人也只能选择相信他,让他带领英国人走上正确的道路。这对丘吉尔来说也很简单:放弃绥靖,勇敢战斗。

惨烈之战

其实无论英国还是欧洲其他国家,也并不是看不透希特勒的野心,但是多数人已经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震撼,对战争无比恐惧。所以明知道,却装作不知道的行为就产生了;表面上的掩耳盗铃,只是政府不想违背大众意志,以便确保政治地位的稳固。这就像勒庞在《乌合之众》里的观点:大众的智慧是低于个体智慧的。但是真正决策的时候又改变不了,这还真是没办法的事儿。

直到残酷的事实摆在面前以后,才开始做最不好的选择。以前的战争死亡率是很低的,但是由于武器的进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上发生的收割机式的战争场面,让欧洲人很受伤,实在不想再打了,但是打不打由不得你啊。德国在百业凋零的状态下被希特勒重新激活,可想而知,在他们心目中希特勒是多么的英明神武。所以,希特勒说打,那就打。这一打,欧洲人傻眼了。完全不是对手,被逼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好歹算是撤出来,保住了有生力量。欧洲大部分地区都落入了德国的阴影中。

剩者为王

好在后来希特勒跑去打苏联,日本跑去打美国,一下把这两个大哥弄进来了。欧洲的战事得到缓解,在各个战场上也都开始反攻,直到诺曼底登陆,一路打到了柏林。美国也发狠心,往长崎和广岛扔了原子弹,这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算结束。我这么写是不是太快了?好像没怎么地呢就完事儿了!实际上打了几年的战争,转折点也就这么几个。

另外的转折点就是罗斯福、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相继去世,主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人物没剩几个了。能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的人也就没谁了,所以就又一次成全的丘吉尔,让他以自己的上帝视角回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谓的剩者为王,就是他这个境界。

最后还是要说一说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是因为坦克和加特林,那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武器就是各种升级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是因为原子弹,那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怎么开始?有人问过爱因斯坦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武器一定是石头。”

流动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END——

我是削寒……

让我们一起: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学化工的陈希部长:回忆录三大弊病:1⃣️抬高自己,贬低别人;2⃣️回避自己的黑历史;3⃣️有意或无意地遗忘、记错某些历史细节。
    削寒:@学化工的陈希部长 没错,所以只能是一家之言

本文标题:丘吉尔的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xm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