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参加教育局组织的录像课,班里的事情托教数学的景老师代管,而语文和英语课只好让班长王怡瑶安排做作业或读书。下午6点录完课,我打电话询问景老师打疫苗的事,说完"正事"后,景老师兴奋地告诉我,在本该属于我的课后服务时段,班长组织学生演讲。我说那是两周前就开始了的,每天都有2名学生利用课前3分钟演讲。景老师说今天演讲的不止2名,参与的人很多,虽然演讲得有好有坏,但全班积极性很高,台下听得也非常认真。他说他觉得这样的活动特别有意义,在这个学校也是第一次看见。
提到演讲这事,还得从三周前的全校"阅读交流分享"说起。那次活动中,有4名六年级学生做了读书分享,都是照着稿子念,一名男生竟然紧张得卡壳了,重新试了好几次,终究没能念下去。我当时为那个卡了壳的孩子难过,也为只知道让学生死学习的教育悲哀。我发誓绝不让自己的四年级学生成为只会做题的机器。活动结束后,我当即向全班宣布——从下周一起,每天两名学生轮流演讲,主题不限,读书、环保、感恩……哪个都行,只要健康向上即可。但必须脱稿。
刚开始演讲,学生扭扭捏捏,很不自然,更是没话可说,三四十秒就演讲完了。而我每次都先热情洋溢地肯定和鼓励,然后提出一两个只要稍微努力就能改进的建议。只见学生的演讲一天天进步,从低头红脸到昂首微笑,从三四十秒讲到两三分钟,从着急忙慌到彬彬有礼……这些进步,仅仅用了两周时间。可想而知,坚持一学期、一年,学生的谈吐乃至整个气质该有多大变化啊!
要说四年级这些孩子,倒不是胆小不敢说,打三年级我刚接手那会儿就差不多个个坐不住,个个都是“话唠”,只不过闲话多,有含金量的表达却少得可怜。经过一段时间相处,我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孩子们大脑里没有多少东西——头上没有鲜花,脚下必然长满野草。于是,我决定把他们朝阅读的路上引领,想用书籍充实他们的大脑、改变他们的行为。可是太不容易了。他们只要一做完作业,就无所事事,宁可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也没人肯安安静静地走进书中去。的确,学生对书籍冷漠的程度出乎我的意料,但我不会轻易放弃的。
每天早上,学生坐在座位上享用营养早餐的时候,我要么自己大声朗读一些精彩的文段,要么在白板上播放一个故事、或者一段科普类的视频。我也不刻意要求谁认真听,从来都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大约一个月后的一天早上,我突然停止做这一切,学生反倒不适应了,要我继续给他们读(播放),我趁机向他们提出条件:我可以继续为他们朗读、播放,但他们必须从课外书中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课前读给全班听,每天谁来读由学习委员随机选定。全班一致同意,我窃喜一计得逞。就这样,学生逐渐肯翻开课外书了。
这学期开学后,我打算把学生引向有思考的深层次阅读,因为只有读进去了,才能对阅读产生兴趣,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形成“阅读意志”,最终成为一种能力。虽然思考是隐秘的大脑活动,很难考察检验,但我可以查看他们思考的痕迹——不动笔墨不读书。怎么动笔墨?我把书上的片段投影在白板上,师生一边共读,一边圈好词、画佳句、写感悟,一篇(章)读完了,用简单的思维导图对其人物、事件(观点)做个梳理。学生开始照着我的示范读书。这样做了一段时间,有点儿起色,但效果不明显——踏踏实实按我教的法子读书的不过两三人而已。正好,我从于永正老师的书中看到:行不言之教。一句话点醒了我。我每天早上把自己正在读的书带到教室,当学生从我的书上看到红蓝两色、密密麻麻的圈点勾画和批注、总结的时候,不少人书上的“思考痕迹”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扎实了。
以上诸事,表面看是我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实际上,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带给我思考,使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不断反思与实践中趋于成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