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多个环节中,孩子常常表现出规则意识淡薄的行为,如来园迟到,如厕、盥洗、进餐吵闹,在学习活动中发呆走神,游戏时争抢玩具等。今天和大家分享6种方法,可以让孩子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1、时间规则:互动钟
“李老师,不好意思,我们家糖糖今天又起晚了。”
时间概念对幼儿来说非常抽象,什么点该干什么事都是大人来提醒,来园迟到、午休睡不醒等现象时有发生。
对此,教师可以制作一面“互动钟”,在上面绘制“准时”和“迟到”两个时间段区域,分别配上相应时间点的活动图画和文字。
每天来园后,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根据自己到园的时间操作钟面,并参照图画完成相应的活动。这样不仅免去了教师枯燥的语言提醒,将原本被动的行为转换为主动的意愿,还能让幼儿通过比较钟面上的数字,感知时间的先后顺序。
2、管理规则:盥洗管理员
“洗手时不要玩水!”
“上厕所要排好队,一个一个进。”
“衣服扎一半到裤子里怎么行?”
教师凭借反复提醒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往往效果不佳,那是因为幼儿的自控能力弱,对语言指导的关注度低。
对此,教师可按学号轮流安排幼儿担任“盥洗管理员”,督促其他人的行为。例如,提醒同伴洗手时节约用水,检查同伴的洗手情况和衣裤整理情况等。
“盥洗管理员”是教师的好帮手,尤其对于一些平时与同伴交往少、管理意识弱的幼儿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交往规则:友情转盘
“这个是我先拿到的。”
“刚才它就放在这里,没人玩。”
“我去告诉老师!”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往往较为突出,与同伴发生矛盾时,由于缺少交往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第一时间想到找教师帮忙。
针对这一现象,建议教师制作一个“友情转盘”,在转盘上划分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提供一个解决矛盾的方法并配图,如握手言和、去玩另一个游戏、冷静一会儿、石头剪刀布、说“对不起”、跟伙伴商量等。
每当与小伙伴之间发生争执时,幼儿可自行转动转盘,根据指针指示的方法处理问题。渐渐地,幼儿不仅能掌握转盘上的方法,还会自己想出许多更好的解决方法。
4、学习规则:课程表
“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什么?”
有的孩子总喜欢围着教师询问每日活动安排,以至于教师需要反复回答说明。而实际上,很多孩子对参与活动并没有任何准备,在活动过程中经常心不在焉或做小动作。
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课程表”,用标志、图案等表示每天要学的本领。“嘴巴”代表要学有关说话的本领,如语言活动、歌唱活动;“手”代表操作类活动,如绘画、手工等;“耳朵”代表用心听,如欣赏音乐、听故事……
此外,可将这张课程表张贴在家园联系栏中,幼儿可根据幼儿园课程表事先做好相应准备,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家长也可根据课程表,帮助幼儿回顾一天的学习内容。
5、进餐规则:分组监督
“佳佳,胡萝卜不能挑出来!”
“谁吃饭还在说话啊?”
每到午餐时间,教师和保育员都非常忙碌,不仅要准备餐点,还要观察引导幼儿安静进餐。
此时,不妨尝试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进餐规则,即当同组的所有人吃完饭并整理好餐桌后,才能离开进行自由活动。幼儿之间相互监督、提醒,大家一起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不再叽叽喳喳、东张西望、发呆走神,吃饭速度明显变快,进餐过程井然有序。
6、游戏规则:活动导读
作为一线教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一遍遍地讲解游戏规则后,还是会有一些幼儿在活动开始后不停地问“老师,这个怎么玩?”
一旦教师未能及时讲解,幼儿就可能放弃游戏或自己随便玩,而如果教师花时间反复答疑,不但自己会精疲力尽,活动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对此,教师们可以借助“活动导读”来为幼儿提供指导。“活动导读”是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描述游戏规则或玩法攻略,当幼儿不清楚怎么玩时,可以参照上面的说明自觉规范行为,而教师则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幼儿的观察、指导和反思上。
规则意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孩子的行为有点反复也属正常,但教师的要求必须始终如一。不管规则怎么合理,方法怎么巧妙,如果不能持之以恒,所有的一切都是零。让孩子在生活游戏中逐步建立与完善规则,并认真贯彻执行,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