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行动社战我小分队读书让生活美好
《精进》3.即刻行动 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精进》3.即刻行动 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作者: 自我迭代的小喆 | 来源:发表于2016-11-13 23:26 被阅读113次

    经历完双11狂欢夜后,开始回归正轨的学习节奏~~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不管怎样,只要开始就好

    一件看上去繁难的事,只要开始做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如果总能想到一件事就完成一件,那么我们同时应对的事情就少了,也就不用多花心思去“管理”这些事情。而待完成的事情一多,管理的复杂度就直线上升,相应地,记忆负担、情绪负担和人际负担也会显著加重。这些心理成本虽然是隐性的,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事情越积越多,我们慢慢会觉得无法承受,情绪上的各种问题首先会爆发,然后与周围人的关系也会变差,于是生活开始失控。

    先把必须要做的小事处理掉,是我们保存积极和从容心态的一剂良方。

    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即刻行动。有些事情牵涉的方方面面比较多,并且原本就无法在短期内解决掉,那就需要我们从长计议。这时第一步一般是做计划,做计划虽然主要是构思工作,但也是行动的一种。而这种构思也是可以立即做起来的,与其他的事情同时做也未尝不可。比如,你在洗碗、拖地的时候,脑子里去构思一些重要事情的计划,就是一举两得了。按照思维研究者刘未鹏老师的话说,是利用了“暗时间”。所以对于复杂的事情,即便表面上没有立即行动,但你还是可以尽早地预作准备。

    即刻行动应该是我们最重要的一条行动法则。

    【感悟】

    一件事拖了很久,越久心理负担越重。如果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那多半就say goodbye;如果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那就长痛不如短痛,你不做,真以为你逃得掉吗?哼哼,别人会盯在你屁股后面让你去做的。

    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 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

    一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什么?

    这些小产品,可以作为你才华展示的载体,让你的才能搭载着这些载体,传播出去,供其他人欣赏、品味,并获得反馈,然后你可以继续做出更复杂、更优秀的产品。

    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

    传统的教育体制中隐含着“未完成”的思想惯性

    “先做好准备再上场”观念的一个致命问题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

    “匠构战略”的观点,他认为企业总是预先就制定出一个完美的战略然后严格遵照其执行的想法是很不现实的,企业更应该一边行动一边形成和修正战略。这就像一个制陶工匠所做的,在陶器的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瞬间陶器的坯子都在变化着,这时工匠需要敏锐地觉察到它是怎么变化的,然后适时调整策略和构思。

    把批评当作一种信息对待

    如何处理外界的反馈也是一门艺术。大致来说,可以把外界反馈分为三种:正面肯定、否定和批评、提示之前未知的方面。正面反馈能坚定我们犹豫不决的心态,增强我们的自信;否定和批评会促使我们反思,校正之前的错误想法;而提示之前未知的方面则让我们发现新的世界,让我们的思考更加周全。

    扭扭捏捏、迟迟不愿把自己的“产品”拿出来的人,这种抗拒心理起了不小的作用。惧怕就成了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批评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帮助。对待批评的合理态度是,把批评作为一种“信息”而不是一种“评价”来看待。当然“接收”不等于“接受”,因为所有输入的信息都需要慎重地审视,只不过不要一开始就情绪化地加以排斥。本能地抗拒批评和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反对批评是两回事,后者往往意味着更成熟的心智和更坚定的信念。

    对产品不断修正

    精益创业的最后一个关键,在于勇于自我修正。以精益创业的方式去走向人生的成功,便要做到这三点:

    1.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2. 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

    3. 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感悟】

    产品和元规范里的作品声音高度吻合,用作品说话,作品会带来真实的“反馈”

    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 从工作的核心区开始

    “核心思考区间”的工作不可中断

    任务切换带来转换损耗。如果我们能选择好合适的中断点,中断就并不可怕。切换的损失也可以降到最低,如果说多任务工作有什么技巧的话,那么就是“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这个技巧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对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有效的剖析,区分出“容忍中断”的部分和“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然后用可保证的相对完整的时间去进行那些“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

    事实上大多数任务都有一个至关重要、通常也是最棘手的部分,这个部分需要我们集中精力、非常专注地进行思考,然后将其破解。多线程工作的秘诀。很多时候,你只是需要一个专注不受干扰的、能纯粹跳脱出来思考的、能达至“心流”状态的、能把最关键的“硬核”搞定。

    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

    对不同认知复杂度的部分进行区别处理、分段操作。

    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

    图层工作法还可应用于并行处理多项任务的场景中。不同“图层”的工作由于性质不同,所以需要的资源是不同的,当你可以依次完成各个图层的工作时,你就可以依次调用不同的对应资源,而不需要在不同的资源间穿插切换,这样你的工作效率就可能更高。

    【感悟】

    “擒贼先擒王”也是这个原理,先把事情做解剖,搞定“硬核”。

    三行而后思 在实践中,通过复盘积累智慧

    行动先于思考的价值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当人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更依赖于隐性的知识和隐性的推理。

    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则是知识的显化。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对行动进行细致的反思,把那些原本并非用语言承载的知识,用语言归纳和总结出来。而这些知识一旦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容易被重复使用和迁移到其他应用场景中。

    我们应该如何去反思?

    信息;预期;结果;进度;工具;情绪;阻碍;优势;缺憾;意义

    及时反思,梳理反应链与意外现象

    在行动中反思,最好还要注意三个关键点:保证及时性、梳理“反应链”、关注意外现象

    “及时”的意思是,在做完一件事之后几分钟内就开始反思。

    反思一件现实发生的事情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件事它是如何开始、如何发展、如何转折、如何结束的,它背后的动因、阻力以及关键节点是什么,这些相关的因素又是如何串联起一条完整的“反应链”的。梳理“反应链”有助于我们理解事件以及事件背后的运行机制。

    意外结果也许并非本身有多特别,而是在于它落在我们原有的认知之外。因此关注意外事件就是打开我们认知局限性的方法。

    【感悟】

    书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反思?”部分的建议特别好,但是太长了,复制下来篇幅太大。

    后来我发现,牛人总是在前瞻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上都非常出色。他们既能提前设想未来事件中可能出现的方方面面的情形,又能从已经发生的行动中加以反思,因此他们总是比一般人想得更加深入和周全。

    前瞻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好赞!总结性思维的利器是反思,如何反思书中也给了指导!


    > 【印象最深的3个观点】

    1、把批评当信息,而非评价。

    不随意评价他人,也不把他人评价当评价。生活中,评价多和埋怨结对子,埋怨是什么?是“无能的贪婪”;是“你让我不满了,你应该要改变,而且改变还要对我有利”(现学现卖,嘿嘿)。

    2、搞定核心思考区间即完成大部分工作。

    核心思考的工作可以结合着其他体力劳动一起做,比如洗碗、干家务等等。

    3、做好反思,培养总结性思维。

    每日三件事,不正是最好的依托吗?利用每日三件事,进行PDCA循环,是培养总结性思维的最好、最直接的手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进》3.即刻行动 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hz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