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生涯学习行动社
醒醒吧,改变《从行动开始》,不是从脑开始

醒醒吧,改变《从行动开始》,不是从脑开始

作者: 贝子晨 | 来源:发表于2016-08-03 15:54 被阅读2522次

    在接触《从行动开始》这本书之前,关于行为科学管理方面,我所知道的,仅限于简单的行为改变可以触发认知上的改变,还有DISC的一些零散知识,对于行为科学的认识比较浅。读完这本书后,对于行为科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从行动开始

    **一、这本书该怎么读?
    **

    读书

    刚拿到这本书,按照30分钟快速阅读的方法: 5分钟自我介绍+5分钟扫读+15分钟精读+5分钟回顾。

    看完自序,基本上在说行动重要性,新意不多,尤其对于看多了心灵鸡汤类的朋友们来说。

    扫读目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划出了10个小标题,再进行深入阅读,翻到小标题所在页数,每个标题的内容基本上在2-3页,看完后,鸡汤味很淡,还不浓,也没有对MORS法则的深入讲解,于是,有些失望。到底要不要从头开始读下去呢?

    抱着对“行为科学”的好奇,平复了下心情,调整了下心态,不再功利,慢慢地来读,结果预计每天30页,由于实在看的精彩,基本上每天50页(对于读书比较慢的我来说,这已经是很快的了)。

    **读完后,我被击中了,对于怎么读这本书,从开始,我就有了“认知偏差”,而原因是我想从工具书的角度去获得我想要的知识。
    **

    **“认识偏差”,这本书用了一章的内容进行阐述,并贯穿整本书。
    **

    导致“认知偏差”的原因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考方式——自动化思考(即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中做出的思考),**据说每个人每天会出现700次自动思考,基本上都是负面的思考。由“自动化思考”导致的“认知偏差”会经常让我们有“我被讨厌了”“大家都嘲笑我”“只有我运气不好”“反正我不行”“我肯定会失败”等念头。

    **总结:此书不是工具书,不适合速读,更多地是从思维上去让读者认识到行为科学的作用和意义,并通过案例来进行解读。从头开始读,才能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如果功利性的阅读,建议可以直接看第二章案例。
    **

    **二、为什么一谈到改变不先从行动开始?
    **

    行动2.jpg

    关于改变,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有一部分说法是必须从本质上、思想深处认识到改变的重要性,然后利用一些方法,达到改变的目的,也就是:思考—>分析—>行动。

    但是,结果却是:你看了那么多书,还是没有改变;你想着一直减肥,却还是那么胖;你想着天天早起,却还是离不开暖和的被窝。

    **思考和行动之间的距离,远远不是想通那么简单,而更重要的是行动产生结果。
    **
    **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不直接从行动开始改变?
    **
    这就是行动科学管理所要告诉我们的。

    **其实发生改变的顺序是:看见—>体验—>行动产生改变。
    **

    **下面看一张图:
    **

    行为层次图

    行为就像海上的船,性格是船在水下的链条,基因就像是船的锚,行为是最容易受到环境等因素改变的,基因是改变不了的,性格也不易改变。

    所以,通过改变你易变的行为,进而改变心理状态,从外向内,更容易成功。

    比如,《不抱怨的世界》中紫手环记录的每天的不抱怨,微笑俱乐部每天只是大笑,没有为什么。这些都是通人们的行为改变进而改变内心的状态。

    **改变从行动开始,而不是简单地从思考开始,才是最快、最有效的途经。
    **
    **改变行动,才能改变一切。
    **

    **三、在行动之前,要将“认知偏差”控制在最小。
    **

    认知偏差.jpg

    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认知偏差”,关键在于正确地认清事实。当发生某件事情时,应该只将意识集中在“眼前的事实”上,排除多余的印象、思考、喜恶,只接受最真实的状态。这种方法被称为“正念”或者“ACT”。

    **“正念”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现在”和“现实”之上。
    **
    谷歌公司为了提高员工的专注度和创造力,于2007年在全公司的员工培训中引入了这一方法。

    比如,在单位,早上上班,碰到了老员工,你面带微笑地打招呼,对方却视而不见,你是不是心里会想“是不是昨天什么事得罪了他,怎么打招呼都不理我?”

    这就是你的自动化思考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常常片面地归因为自己,却看不到事实,也许那位老员工心情不好,也许他确实没看见,whatever,你只是多看了他一眼,而他没有看你而已。关注于行为本身,这个行为你赋予的意义、想法太多,那只是自寻烦恼,正念就是关注现在。

    书中对“愤怒”的真正原因进行了分析:

    “我明明按照那家伙说的做了”“公司的政策有问题”,在同一家餐厅,有的人不耐烦地一个劲儿催促“还没好吗”,有的人则满脸期待地说“真想快点品尝”。也就是说容易愤怒的人就是习惯找外因的人,进一步说,越是重视自己的人月容易愤怒。遇到一些小事,有的人会愤怒,有的人则懂得宽容和理解。

    在最让企业头疼的顾客投诉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可以说,90%的投诉原因都是顾客认为自己没有收到重视,而不是服务不到位。

    事实上,并没有人会故意去轻视别人,但没有采取充分的应对措施,的确会使人产生被轻视的感觉。

    **四、让行动可视化,MORS法则。
    **

    可视化.jpg

    在日本,大阪大学的筒井义郎教授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非常耐人寻味。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年收入在80万元以下时,随着收入的提高幸福度也会相应增加,但年收入超过80万元之后,收入增加幸福度也不会继续增加。
    年收入80万元以下时,收入与幸福度成正比,是因为在这个范围内的消费都比较容易想象。比如,坐奔驰车、住高级公寓、搭乘豪华游轮旅行,等等。
    年收入80万元以上时,上述愿望都很容易实现,人们不再满足于吃什么和买什么,转而开始担心自己资产的减少,为了守住财产而忧心忡忡。甚至有的人为了尽量避免纳税而茶饭不思,害怕周围人贪图自己的钱财而整天神经兮兮。

    也就是说,当收入超过一定程度后,反而很难感到幸福。

    **自己的幸福度,是由自己来决定的。
    **
    **关注自己,才是一种成熟的思维模式。
    **
    只是模糊地抱着“想要幸福”的期待,永远也不可能幸福。

    **我们需要让行动可视化,运用MORS法则:
    **
    **M=Measured(可测评)
    **
    **O=Observable(可观察)
    **
    **R=Reliable(可信任)
    **
    **S=Specific(可明确化)
    **

    具体的方法包括:

    1、制定行动列表。不是早上起来跑步,而是早上起来跑5分钟,从小的目标开始,坚持下去,不断提高目标。

    2**、使用方便的记录工具。
    **

    3**、利用生活的记录本,感受自己的能力。
    **

    4、用“感谢卡”消除人际关系上的压力。我们的压力八成都来自人际关系,所有人都可能因为别人的影响而感到不愉快,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真正憎恨的人。绝大多数是“认知偏差”导致的“厌恶”。

    5、利用“实况转播”让意识回到现实。所谓“实况直播”,简单来说,就是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在脑海中确认一遍。通过将自己的行动读给自己听,可以完全排除过去和将来的干扰,将意识完全集中于现在。

    6、化整为零,目标分解。面对庞大的工作,不要总想着一下子做完,这样只会给自己增添压力。将庞大的工作化整为零,并且享受由此带来的成就感才是上上之策。

    **五、避开行动中的陷阱。
    **

    陷阱.jpg

    **陷阱一:不要活在将来,而要活在当下。
    **
    “为了将来必须现在忍耐”,并不意味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只存在于“没有到来的未来”,而我们应该充实地度过现在的每一天。未来的你是由现在的你决定的,只有现在的每天积累,才能创造美好的将来。

    陷阱二:不要因为“无谓的想象”给自己增添压力。
    **
    压力与发生事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发生事情—>产生压力”,而是“发生事情—>个人认知—>产生压力”。专注于行为,不要过度上升到“他是否对我有看法”这些人格、情感类的高度,自寻烦恼。
    正确地认识眼前发生的事情,遇到困难,请记住,任何事情都有3种以上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无谓的想象”带来的情绪回应。**
    **还请记住另外一句话:“不要让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

    陷阱三:不要逃避压力。
    **
    和压力对抗,只会消耗更多的能量,正如斯坦福大学备受赞誉的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所出版的新作自控力系列的
    《和压力做朋友》**。

    **陷阱四:战胜诱惑。将注意力集中在益处上面。
    **

    **陷阱五:认清你该做的事。
    **
    人们想要做的事大致分为两类:

    一种是,“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行为。
    一种是,像吸烟和暴饮暴食等应该减少的“过剩行为”。

    “行动科学管理术”将需要增加的不足行为和应该减少的过剩行为,统称为“目标行为”。眼前的诱惑,被称为“竞争行为”。
    究竟,你的目标行为是想要增加“让自己变得更好地行为”,还是减少“过剩行为”,你必须明确这一点,为了10年后的自己,做出改变。

    **陷阱六:不是模糊地做,而是用“ABC模型”作为行动的原则。
    **
    A=Antecedent(前提条件)
    B=Behavior(行动)
    C=Consequence(结果)

    将整个行动的过程都写下来,比如:
    过剩行为“吸烟”,找到A:“饭后一支烟的习惯”、“随身携带香烟”、“同事找自己一起吸烟”。而C则包括:“吸烟后放松的心情”、“吸烟后感觉后悔”。

    如果你的目标是需要减少的,就应该首先消除A,使之难以发生。
    而要达到“放松”的效果,可以进行跑步等,通过增加前提条件A和自我奖励来实现行动的循环,坚持下去。

    **陷阱七: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
    **
    只有以自己的基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一点一点地改变,才能坚持下去。
    **你的能力提升应该在舒适区和挑战区之间,而不是去做一项你完全不可能做成的任务,进入恐慌区。
    **

    **陷阱八:面对失败时的三种心态。
    **
    **不要冲动,保持理性。
    **
    **不要主观,保持客观。
    **
    **不要抽象,保持具体。
    **
    请记住,“自我贬低”会造成认知偏差,摆正心态,将精神集中在应该作的事情上。

    **六、用行动来认同自己。
    **

    认同自己.jpg

    1**、提高“自我效能”的四个关键。
    **

    • A、自己成功的经历。
    • B、替代性经历。
    • C、语言说服。别人对你说“你能行”。
    • D、情绪和生理的变化。由成就感和喜悦导致的生理状态的变化。

    2**、不要依赖“感觉”。
    **
    当负面的情绪在你的脑海里、胸腔里、闭口里、嘴巴里来回转的时候,只会越积累越大,变成一个越来越大的气球,你必须找个地方把气撒了,不然就要爆炸了。

    多和自己交流,把情绪写出来,把情绪说出来,分析产生不安的原因,让自己放心,采取行动,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

    **给情绪一个出口,你才能更专注于行动。
    **

    3**、用行动来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
    **

    某研究机构曾经针对职场的人际关系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对于“你是否愿意和上司或者部下一起去喝酒”**的问题,给出肯定答案的人的理由是“为了培养人际关系”,给出否定答案的人的理由是“不知道聊什么”“浪费时间和金钱”。

    根据这个结果不难看出,“想要培养好的人际关系”的人,在抱怨之前会积极地与对方进行沟通。主导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正如《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中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

    从小的行动开始,面带微笑地打招呼,遵守时间,不恶言相向,懂得倾听。尽量做让别人高兴的事,而不要做惹别人讨厌的事。

    **人际关系是人类行动的积累。
    **
    如果想要累积好的行动,首先从自己开始,这样你周围人的行动一对会发生改变。

    **试着用小行动从错误认知中摆脱出来,这就是你自己主导改变人际关系的关键。
    **

    4、“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更重要。
    **
    所谓劣后顺序”
    ,就是先决定应该舍弃的东西。舍得,这个大家都懂的。

    5**、管理你的时间。
    **
    关于时间管理的,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
    如何创造你《每天最重要的两小时》?(一)
    如何创造你《每天最重要的两小时》?(二)

    6**、养成好习惯的“5分钟行动”,定期检查自己人生的习惯。
    **
    运用行动科学管理术时,决定不能勉强自己。

    作者用自己的例子,阐述了,如何从“5分钟”开始跑步,到完成100千米马拉松和撒哈拉马拉松。
    开始5分钟行动,坚持一个月,你一定能发生改变。

    **定期检查自己人生的习惯,好的结果是好的行动累积的结果。
    **

    **书中还有很多精华,行动起来,去挖掘宝藏吧。
    **


    你的喜欢和评论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记得点个喜欢再走哦。
    鸡汤、干货和朋友你一起分享,别忘了关注我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二十一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文章才是我喜欢的。谢谢分享。
        贝子晨: @二十一号 谢谢鼓励😊

      本文标题:醒醒吧,改变《从行动开始》,不是从脑开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bq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