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
都说苹果的成功离不开乔布斯,是乔布斯成就了苹果。而乔布斯称乔纳森是他的灵魂伴侣,乔布斯和乔纳森成就了对方,也造就了苹果的辉煌。以前看过《乔布斯传》也了解一些这位苹果首席设计师的故事。最近苹果推出的《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又让我想起来这位毕业于英国艺术院校、患有阅读障碍的英国少年--乔纳森。《乔纳森传》可以让你更多的了解下这位有阅读障碍的英国学生是如何成长为设计界奇才,如何变成世界顶尖技术创新者的。 分为两部分来介绍,第一部分是乔纳森的学生时代,第二部分是乔纳森在苹果。
花十分钟吧,了解下苹果的设计哲学和这位传奇设计师的前世今生。
乔纳森传
利恩德·卡尼
乔纳森的学生时代
乔纳森出生于伦敦富裕的居民区,母亲帕米拉.玛丽.艾夫是名心理医生。父亲迈克尔.约翰.艾夫是个银器匠有精湛的手艺。父亲迈克尔不仅是手工艺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教师。当时英国的学校正在努力改进职业教育,迈克尔将名为设计技术(Design Technology)的课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形容“绘画、素描、谈话、讨论”四大行为是创作过程的关键。他主张设计师要勇于承担风险,自觉接受设计师“不能通晓一切”的观念,鼓励设计专业的教师用讲述“设计故事”的方式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他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地位,使其成为了英国学校核心课程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他为培养出一代才华横溢的英国设计师奠定了基础。
在乔纳森将满12岁的时,他们全家搬到了斯塔福德,20世纪80年代初,乔纳森考入了沃尔顿高中。乔纳森从小就表现出了精湛的绘画天分和设计能力,他和父亲亦师亦友的关系仍然是他灵感的源泉使得他充分发展设计才能。在校期间,乔纳森的设计才能开始初露端倪,他不仅在工艺方面非常熟练,还特别擅长于人交流他的想法,他的朋友怀廷说“他做过的事情别人都没做过,当你成为一名设计师的时候,就必须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不懂设计的 人”
乔纳森设计了一台轻量级的OHP(高射投影仪)作为第二学年的毕业项目,折叠后可以装在一个无光泽的黑色小箱子里。仪器非常方便携带而且外观很有现代感,和当时笨重实用的台式OHP完全不同。16岁时,乔纳森的才华已经开始引起设计界的注意,获得了伦敦知名设计公司罗伯茨.韦佛的大学4年助学金。他选择了英格兰北部的纽卡斯尔综合性工程技术学院,从此以后,产品设计变成了他生活的重心。
纽卡斯尔综合性工程技术学院(现在被称为诺森比亚大学),其工业设计专业位列英国所有大学该专业的榜首。学生们可以使用很多材料--木材、纸、塑料、金属、皮革、纤维、棉花,应有尽有,也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机器--钻孔机、锯床、拧紧机、缝合机、蚀刻机、焙烧机,什么机器都不缺。在技术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下,设计者们可以在车间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纽卡斯尔综合性工程技术学院的学生的第一学年是在交替学习实用技能和学术课程中度过的,重点学习设计心理学。学生们开始学习像设计师一样思考,比如要求学生用简单的集合模型设计两个房间,一个房间要让人离不开,另一个要让人望而却步。学生们要做一个报告,要给出自己设计方案的理由。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如何思考、做研究,以及学习抽象的设计语言。
纽卡斯尔综合性工程技术学院如今被称为诺森比亚大学,其工业设计专业一度位列英国所有大学该专业榜首。该学院的学生第一学年在交替学习实用技能和学术课程中度过的,重点学习设计心理学,学生们开始学习像设计师一样思考,第一学年教你如何思考、做研究,以及学习抽象的设计语言。
另一个重点是纽卡斯尔综合性工程技术学院的双层“三明治”课程,即学生在大二和大三学年,所有学生都要在岗位上实现“就业”。诺森比亚大学之所以吸引了全国最优异的学生,就是由于这种双层“三明治”课程机构(其他大多数学校都只需实习一次)。学生们到各大公司实习,包括飞利浦(Phillips)、建伍(Kenwood)、彪马(Puma)、乐高(Lego)、阿尔派电子(Alphine Electronics)、伊莱克斯(Electrolux),或者有的被安排到设计公司和咨询公司进行实习。实习经历让学生们重返学校时变得比以前更聪明、更审慎。
学校教育让乔纳森将自己的职业方法和工作重点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扬弃,他将在纽卡斯尔获得的经验变成了自己工作流程的一部分,包括他所保留的动手制作和生产样品的习惯。他所接受的设计教育提倡并鼓励尝试和冒险,甚至为失败的尝试做出补偿。这种环境将乔纳森置于与一般美国设计学院完全不同的模式中:美国模式往往更规范,而且以工业需求为导向。如果说美国的设计教育倾向于将学生培养成一名员工,那么英国的设计专业学生们则更喜欢追求激情,并能够自行组建团队。这听起来似乎很耳熟,可能是因为乔纳森在苹果的职业生涯就是得益于在诺森比亚打下的基础。
乔纳森在苹果
乔纳森毕业后按照约定去了赞助他费用的公司就职,但是在客户主导的咨询公司,他很有挫败感,最终提前离开这家公司,进入了橘子设计公司,并且成为了这家公司的第三位合伙人,当时他只有23岁,乔纳森热爱设计,但是他发现通过必要的让步来实现任务非常苦恼,他一直在抵制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小规模的合伙人关系里,每个设计师都要扮演推销员的角色。
布伦纳是几年前与乔纳森相识,他非常欣赏乔纳森希望他可以加入苹果公司。为此他曾三次试图聘用乔纳森。第一次是乔纳森作为一名学生首次参观月光设计公司的时候,第二次是布伦纳在苹果公司刚刚起步,乔纳森刚刚加入橘子公司的时候,第三次是让乔纳森参与“Juggernaut”项目。
乔纳森1992年9月,27岁的他正式加入了苹果公司,作为主设计师,推出了划时代的iMac, iPhone,iPad。乔纳森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出了改变世界的伟大产品,对于整个工业化的时代,证明了设计驱动对于工程驱动的胜利。乔纳森早年在句子公司的工作经历构建了他顾问式思维方式和工作流程,而这些统统被他带到了苹果。在苹果,他把设计工作室弄得像一个咨询公司,只不过是放在了一家大公司的内部而已。
乔纳森你早年在苹果的设计包括牛顿掌上电脑和TAM机都是先锋产品。iMac的设计让乔纳森与乔布斯首次成为合作者,并从此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创新搭档之一。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工程驱动的公司文化被改写,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紧密整合的设计驱动的公司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中,公司的每一件产品都洋溢着“设计”的元素(即富有创造性的制作,不管是硬件、软件还是广告宣传中)。
iPod就是乔纳森利用精简哲学创造出来的成果。他独辟蹊径,把它做成了苹果标志性的设备,并为苹果后来的移动设备开拓了新的设计模式。而另外两个让人惊喜的产品,iPone和iPad则是创意性思维的成果,设计师们在多个层次上解决了两者的设计合理性问题,并在产品的制作方式上有了创新。
“一体成型”工艺是乔纳森简化精神在制造工艺上的运用。简化工艺是设计的基础学问,如果乔纳森有什么所谓的秘诀,那就是亦步亦趋地因袭简化哲学。正是因为这个方法,苹果造就了很多突破性的产品,但也包括很多失败的或并未发布的产品。
乔纳森的终极目标是从产品上彻底抹掉除设计的痕迹。
乔纳森进入苹果公司后的第一代表作是经他重新设计的Lindy MessagePad110.这一作品为乔纳森赢得了一系列设计大奖,但在市场上却不够成功。
与许多原型机一样,乔纳森的Lindy MessagePad外壳也用透明的塑料制成,以便检验机器的散热性能。
1992年乔纳森进入苹果时,苹果的设计团队正在缓慢地偏离20世纪80年代占统治地位的“白雪公主”设计风格,The Domesticated Mac 是乔纳森为苹果所做的首批概念设计之一。他试图设计出适宜家用而非商用的电脑。
TAM机是乔纳森的另一个早起代表作,它是苹果的第一台平板电脑,面向家用,但最终却因为拙劣的定价和市场策略一败涂地。
eMate是苹果公司的首款透明产品。乔纳森认为,透明可以使产品显得不那么神秘,也更容易接近。
乔纳森(左)与他的原上司、苹果硬件技术业务高级副总裁在一起,他们面前是5台不同颜色的iMac,这是第一款把时尚气息带入电脑行业的电脑。
这一不寻常的iBook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其若隐若现的金属框架正是乔纳森的设计团队专门为iBook量身打造的。
与众不同的Luxo Lamp iMac G4是乔纳森再度尝试设计的家用平板电脑。
Power Mac G4 Cube的原型机。乔纳森和乔布斯本来希望它能成为苹果的中级机型,结果却惨遭失败。
G4 Cube早起的原型机和设计原型
The Power Mac G5是第一款内部设计完全由乔纳森的团队完成的电脑,目的是看上去更完美。
这台iphone早期原型机是用来测试一些列新元件的,比如用户定制的ARM芯片。
这台iphone原型机生产于2006年下半年,它的屏幕是塑料的。仅仅6个月后,iphone就上市了,不过在最后关头,屏幕的材质换成了耐久度更高的玻璃。
这台iphone原型机正在运行ios的一个测试版。
这台iPad原型机有两个数据接口,一个在底部,一个在侧面。
The MacBook Air是首批采用“一体成型”设计的苹果产品之一。这种方法把复杂的电脑机箱简化成了一整块性能优越的金属,堪称突破。
乔纳森说: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定义了你的身份。而一名设计师的职业病是,你会一刻不停地盯着某种东西思考,“为什么?为什么这东西要设计成这个样子?为什么不做成其他样子呢?”
【完】
以上内容是对《乔纳森传》内容的整理和提炼,想要更进一步学习,鼓励大家去购买正版纸质书籍,真正收获知识的价值远远大于书籍本身的价格。
本文内容出自《乔纳森传》本人整理编辑,转载请提前联系告知,否则必究。
关于大宝(我本人):
互联网领域设计师,跨界于广告、创意、工业设计、用户体验等领域,喜欢潮流,本身却很土,定期写文,欢迎提出你感兴趣的设计、艺术、创意等话题,试着做一个书写设计来影响你的人。
欢迎关注,阅读更多原创设计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