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放请教礼的本质。孔子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⑴礼乐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寄托情感,熏陶伦理,培养规矩。然而,春秋时期,贵族阶级崇尚奢华,讲究面子,就怕失身份“掉架”。以祭祖为例,家家铺张浪费。季氏甚至用“八佾舞”“以《雍》彻”,僭用天子礼仪,孔子气愤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⑵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⑶
按礼,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季氏是鲁国大夫,却想祭祀泰山。孔子对季氏家臣冉有说:“你不能制止季氏祭泰山神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呀!林放这孩子尚且知道僭越非礼,泰山神肯定知道不可以接受非礼的祭祀。让季氏去作吧,泰山神难道还不若林放懂事?” ⑷周郑交质⑸以后,周天子已经甘心与诸侯平起平坐。同样,许多诸侯也甘心与大夫平起平坐了。再往下推,又有许多大夫甘心与家臣平起平坐了。大家都没了规矩,奉行“实力大的是哥哥”的丛林法则。孔子感慨地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⑹是呀,诸夏周边的夷狄都能尊崇君主,不像诸夏这样无视君主。
孔子十分反感贵族的奢靡之风,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⑺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⑻孔子的思想非常明确,所有的“礼”都只是形式,要的是情感态度端正,而不是场面华丽奢侈。
孔子在鲁国管理祭祀,子贡见很久没有举行告朔仪式,觉得杀羊没有意义,就想不再杀活羊祭祀。孔子因此对子贡说:“端木赐呀,你爱这个活的羊,我却更爱这个祭祀之礼。” ⑼显然,孔子认为,“礼”重在“节俭”,不能以“节俭”废“礼”。
孔子“少也贱”,养成节俭的习惯。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节俭,而且主张“讷于言”“敏于行”节省时间。管仲尊王攘夷立下大功,被孔子认定为仁者。但是,孔子又说:“管仲家臣没有兼职的,每人只管一个专项业务——“焉得俭?” ⑽管仲家的照壁、坫台都僭越出格——不知礼。孔子甚至认为,管仲僭越对“礼崩乐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提倡节用,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⑾在殡葬礼仪上,孔子反对厚葬。门人欲厚葬颜回,孔子说:“不可。”在鲁国人改建长府问题上,孔子赞同闵子骞“何必改作”⑿的观点,认为改建长府是劳民伤财瞎折腾。在治学过程中,孔子不搞所谓的创新,而是“述而不作”⒀。在教学过程中,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⒁甚至在射猎活动中,孔子也要有所节制,做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⒂孔子理想的国度是:“用夏朝适于农业的历法,乘坐商朝质朴的车子,穿着周朝华美的礼服,音乐则用《韶》《舞》……”⒃
孔子曰:“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 ⒄所谓乐节礼乐,就是发挥好礼乐制度的作用,用来陶冶性情,强化规矩,凝聚人心。但是,一定要节约办事,不铺张浪费。
【注释】⑴见《论语》3.4。
⑵见《论语》3.1。原文是: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参考译文:孔子评论季氏:“用八行八列童男童女在大庭跳舞,这都忍心做了,还有什么不忍心做?”
⑶见《论语》3.2。原文是: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参考译文:三家祭祀结束,撤馔之时唱《雍》。孔子说:“《雍》诗中说:‘天子主祭,诸侯助祭。’天子的仪容,是那样恭敬深远。“天子、诸侯”怎么会聚在三桓家庙?”
⑷见《论语》3.6。原文是: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参考译文:季氏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制止这件事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呀!泰山神难道不像一样林放懂得这是非礼的吗?”
⑸见《左传·隐公三年》
⑹见《论语》3.5。原文是: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参考译文:平王东迁,周天子的统治力每况愈下。慢慢的,出现了春秋五霸。各路诸侯再也不把周天子当回事了。周朝已经衰微到名存实亡的地步。这时,孔子发现,楚国、秦国,本来都是蛮荒夷狄,在华夏文明圈外。如今却继承了华夏文明,沿袭了周朝的部分典章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都大行其道。于是,十分感慨,说:“看看,夷狄都能做到尊崇君主,不像华夏圈子里这样——都不听周天子的。可惜,这周礼的发祥地已经彻底‘无礼’了。”
⑺见《论语》7.36。原文是: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参考译文:春秋时期,贵族阶级崇尚奢华,讲究面子,就怕失了身份“掉价”。孔子十分反感这个奢靡之风,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⑻见《论语》9.3。原文是: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参考译文: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周礼。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作,比过去节省了,我应顺大家的作法。跪拜的地点要在堂下,也符合于周礼。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不够谦恭。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⑼见《论语》3.17。原文是: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 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参考译文:天子告朔于诸侯,率天道而敬行之,以示威于天下也。天下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天子告朔用活牛祭祀,诸侯告朔用活羊祭祀。然而,春秋时期,这些规矩都破坏了。鲁文公时,已经不能正常视朔;到鲁定公时,告朔的仪式彻底中止,但是管祭祀的仍然供活羊。孔子在鲁国管理祭祀,子贡见很久没有举行告朔仪式,觉得杀羊没有意义,就想不再杀活羊祭祀。孔子因此对子贡说:“端木赐呀,你爱这个活的羊,我却更爱这个祭祀之礼。万一鲁公突然想恢复告朔之礼,怎么办?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对告朔之礼,能保持一点是一点,能保持一天是一天。”
⑽见《论语》3.22。
⑾见《论语》1.5。
⑿见《论语》11.14。原文是: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参考译文:鲁国人要改建长府,闵子骞说:“遵循旧制会怎样呢?何必改建?”孔子说:“闵子骞这个人一般不说话,一旦说话就一定切中要害。”
⒀见《论语》7.1。
⒁见《论语》7.8。
⒂见《论语》7.27。原文是:子钓而不纲,弋yì 不射宿。
参考译文:孔子不用大绳横流,多钩钓鱼,也从不用生丝系箭,晚上射宿鸟的窝。
⒃见《论语》15.11。原文是: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lù,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⒄见《论语》16.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