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陪妈妈过中秋节

作者: 3a0d64e86c30 | 来源:发表于2017-10-04 23:52 被阅读105次
    中秋节也是粽子节

    回乡陪妈妈过中秋节    文/行走

    古时候的人们,遵循“父母在,不远行”,现代社会的我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外漂泊。对游子而言,父母所在的地方,就是故乡。重要节假日的头等大事就是回乡团聚,比如清明节、中秋节、春节……。今年中秋节与国庆节在一起,可以放八天假。九月下旬开始,就有一个声音在我耳边不停回响:回乡!回乡!!回乡!!!于是回故乡陪妈妈过节便提上了议事日程。

    只有离开过才知故乡的含义,也只有年岁渐长思乡才越切。如果一直待在故乡怀里,无法产生思乡情结,也感觉不到故乡在一个普通人心里的重要。我十九岁离乡求学、工作,回乡的次数有限,一年多则三五次,少则一两次。回乡陪妈妈过中秋节的次数则少之又少。回乡一次不容易,带什么礼物、见什么人、采取什么交通方式都得从长计议。我家亲戚众多,如果见了这个没见那个,会让没见到的那些个生出嫌隙,说我一碗水端不平。由于每次回乡都很匆忙,多数时候我只能偷偷地回,跟谁也不打招呼,安安静静待一两天,陪陪家人就返程了。刚开始那几年,妈妈很不理解我,觉得我不近人情,后来也习以为常。

    这次我仍是偷偷回去,天黑以后才到家。由于没买到火车票,只好自驾。和同事换到10月1日值班,2日中午启程回乡,路上花了近八个小时,又累又困,唯一的好处就是,带了一车好吃的回去,不怕礼物不够分了。那天我们从高速换国道,又走乡村公路。在漆黑的夜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走很久才会碰到一辆车,感觉路旁的树又长高了不少,灌木更密集了,山风一吹,有点阴森恐怖。越过一个又一个村庄,拐了一个又一个弯,终于回到我的故乡------桂林市兴安县的一个小山村。还好,家里亮着灯,妈妈在等着我们。

    故乡还是我所熟悉的那个样子,还是小桥流水、高山老树、阡陌田野,依然背山面水、宁静安详。一条小河弯弯曲曲地从村前流过,一株古老的香樟树伫立村口守候着归乡的游子,还有一片肥沃的田野……它们都曾出现在我的笔下。那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和故乡的人们,都曾唤起我儿时的记忆。

    中秋节回乡团聚,除了看山看水看人,还有好多好吃的,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妈妈包的粽子,因为只此一家。别的地方都是端午节吃粽子,故乡却是中秋节包粽子。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四日,妈妈便开始忙活包粽子,一大早就准备,先用水淘洗糯米,再用草木灰或者槐花水浸泡,买三斤五花肉切成块腌好,剥两斤板栗,泡几斤花生仁或者红豆,洗净包粽子用的粽叶(一种清香的竹叶)和棕绳。到得中午,把糯米捞出来放进筛子里滤干,拌上花生或红豆,再把粽叶和棕绳放进大铁锅里烧水煮沸,一切准备停当,就可以包了。左手叠放三五片粽叶,用一个勺子舀适量的糯米放在粽叶上,再夹一块肉、一颗板栗仁放在中间,把粽叶对折形成四个角,身子扁平,拿棕绳把它捆绑起来,每根绳子绑两个角,完全对称固定,一个粽子就包好了。也有的人包三个角的三角粽、大大的米升粽(量一升米的容器那么大),只是技术含量更高,妈妈一般只包最常见的四角粽。

    粽子包好后,还有一道技术含量较高的工序:煮粽子。包好的粽子下锅,要观察火候和锅里的水量,煮的时间不够,糯米煮不烂,煮久了经常会忘记加水,干烧会把锅烧坏。我小时候煮粽子就烧坏过一口锅。当时妈妈去清洗包粽子用过的家什,吩咐我烧火,我着急,想快点吃到粽子,就把火烧得很旺,还没等到妈妈回来,锅里的水就被烧干了。结果锅底被烧得通红,最底下的那层粽子也烧焦,这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

    除了吃粽子,中秋节的活动还有吃月饼、赏月。搬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到屋门口,照例在桌上放一盘地里刚摘的柑橘,几个新鲜出炉的粽子,几块月饼,就可以边吃边聊边赏月了。月饼的个头越来越大,从50克一个到3公斤,从单一品种到品类繁多,最怀念的还是小时候吃过的五仁叉烧月饼。那时,大人在家门口聊天赏月,我们小孩子跑到楼顶,在月光下打闹嬉戏,摘屋外伸过来的银杏叶玩……

    虽然我很喜欢中秋节妈妈包的粽子,但这次却没有给她机会包粽子,在八月十四那天,我们带她去了资源县天门山景区游玩。妈妈的体力比我们都好,同样是坐的索道上下山,回来后我的小腿已疼,第二天走路都有点发抖,妈妈一点事都没有。听说妈妈没空包粽子,亲戚送了几个粽子来给我们过节,本文配图只好暂用它来代替了。

    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虽然没吃到妈妈包的粽子。愿妈妈健康长寿,只有妈妈在,回乡才是回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乡陪妈妈过中秋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kh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