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尊精神偶像——曾公文正」
文| 烈酒封侯
图| 来自网络
▼
1
1843年,那时正值中国的晚清。
有一位32岁的中年男子,在一个寂静的深秋夜晚,
他极其平静而且冷静地摔掉了自己的烟具,
然后又焚烧了平日里很喜爱的烟叶,
是的,他计划要戒掉自己的烟瘾了。
然后他踱步回到书房,
郑重其事的给自己立了十二条规矩,
并暗暗在内心发誓,
自己,一定!要!遵!守!
他写的这十二条规矩,
便是之后非常的有名的“日课十二条”
日课十二条具体如下
1.主敬,整齐严束,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染,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既气,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玩,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5.读史,二十三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亦不间断。
6.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需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
7.月无忘所能,每月做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8.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9.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10. 保身,节欲、节劳、节食欲。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皆当作功课,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每天必做的十二条功课
便是他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的日常规范
他被称之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他就是曾国藩。
泱泱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
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便是其中之一。
立功,无非是完成大事业,成就一番伟业。
立德,做世人的精神楷模,道德情操并举。
立言,勤为后人著书立说,影响后世言行。
立功而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
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是洋务运动先驱,看眼看世界。
立德而言: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
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
立言而言:他著书立说,学问文章兼收并蓄,
内容博大精深,儒学思想上堪称一代宗师。
蒋公评价其:
“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
“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曾国藩践行了儒家思想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
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那么,曾国藩真的算得上
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吗?
这一期,我们深入的了解一下这位湖南人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
2
早年经历
曾国藩,出生于嘉庆年间,也就是1811年12月26日。老家在今天的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是一个很普通耕读家庭。
曾家祖辈都是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他的祖父曾玉屏文化虽然不多,但阅历丰富;他的父亲曾麟书,在43岁时参加第17次乡试时,才获“大界曾氏”几百年来第一个秀才,也为曾国藩做了榜样,曾氏家族自此科门大开。
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的春天,曾国藩应长沙府童子试,考取了第七名的好成绩;1832年的时候,21岁考上了秀才;又过了两年,他中举人,考取秀才与举人倒是挺顺利的,那时候的曾国藩,心怀大志,激动的动身去北京,准备参加来年的会试,也就是要恩科会试,不过第一年参加他并没有被朝廷看上,而且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可谓是两次高考失败。
曾国藩无奈之下,便回到了家乡湖南,虽回到了家乡,但是曾国藩并没有放弃追求功名的努力。在家又是两年的寒窗苦读,在1838年的时候,朝廷终于给了这位湖南学子一个机会,曾国藩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
也就是从1838年这一年开始,曾国藩一步一步地踏上了自己的仕途之路。接下来的十年,曾国藩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在京十多年时间,他凭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与为官的权谋,1849年正月授礼部右侍郎,这一年六月任兵部左侍郎,后又任工部左侍郎,沿着这条仕途之道,从进士及第刚进翰林院的庶吉士(没有品级),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
3
组建湘军 镇压叛匪
1851年1月,科举失败的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号称太平天国。当时道光皇帝已经去世,道光第四子爱新觉罗氏·奕詝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曾国藩进言“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向朝廷推荐了五位人才,后来曾国藩再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在奏折中他直指咸丰帝的过失,敢于挑战了咸丰帝的权威,这位皇帝“怒掷其折于地”,咸丰帝几天之后才平复了心情,心服而纳谏,并对其加以褒答。
不过咸丰帝可能还是有点心怀怨恨,第二年便让曾国藩去江西做乡试正考官,到地方上为官。这时的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席卷了半个中国,当时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但是这支曾不可一世的军队,已经变得腐朽不堪,面对太平军的攻势,往往是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多次颁发奖励地方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也就是清廷的这一命令,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1852年11月,清政府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
曾国藩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在老家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地方团练,称之为湘勇,而且当时曾国藩还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曾国藩的湘军,纪律严谨,管理严格,相比清廷的八旗军与绿营军而言,要更有战斗力。曾国藩凭借自己组建的湘军,正式登上晚清的历史中心舞台。
1854年2月,曾国藩倾巢出动,发表了《讨粤匪檄》。
他说太平天国“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就这样,曾国藩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同时鼓动了很多的人前来参加湘军。
曾国藩率船舰240艘,水陆大军一万七千人,挥师东下,不料岳州战事不利,因为战争的失败,他还曾愤而投水自尽,差一点就没了命,不过幸好被幕僚章寿麟救了起来。后来曾国藩重整水陆各军,击杀太平军曾天养,并攻克城陵矶,取武昌、汉阳,攻陷田家镇,杀敌数万,焚舟五千,进围九江。曾国藩因调度有方,被朝廷赏穿了黄马褂。
之后曾国藩攻取安庆,多隆阿、鲍超攻取桐城,破陈玉成于太湖,1861年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1862年1月31日,曾国藩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二月十四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四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五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六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太平军集结二十万人兵力,十月起大战湘军四十多天,未能取胜。终于在1864年7月,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天京,朝廷加曾国藩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在太平天国同时期,在中国北方,还有一股农民起义军,被称之为捻军,曾国藩镇压太平军之后,还主要参与了剿灭捻军的军事行动,所以对于清廷来说,曾国藩功不可没,功劳很大。
曾国藩在治军方略上可谓是苦费心机,他主张用儒学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的就是要以此来维系军心,培植出一支完全绝对服从于自己的私家军队。所以他认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后制敌。”
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南京的时候,因当时南京城破时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南京人称曾国藩为“曾剃头”、“曾屠户”。虽然被称之为“曾剃头”,但是他的军事思想影响了几代人,就同时代而言,当时的湘、淮将领以曾国藩为楷模,之后的黄兴、蔡锷等军事家对曾国藩治军方略也是推崇备至。
▼
4
操办洋务
曾国藩,也是晚清开眼看世界的晚清重臣,主张学习西方,洋务运动由曾国藩发其端,。
他镇压过农民起义,直面过鸦片战争,在解决内忧外患的这些过程中,逐渐的接受了西方的部分事务, 希望利用西方国家先进的枪炮船只来解决现实的危机, 重视“实用、实功”的思想。
曾国藩操办洋务, 是从购买西洋新式武器开始的。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使其对洋枪洋炮的威力产生了十分深刻的理解。1861 年, 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 制造枪炮, 虽然它的规模相当的小, 但它是中国最早生产近代武器的工厂。安庆内军械所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 成为当时清军的主要火器供应中心之一。它标志着手工制造向机器工业过渡, 在军事器械制造方面出现了新的技术。
1870年,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曾国藩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遣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此后,曾国藩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百姓巷哭,绘像祀之。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之后,曾国藩的灵柩运抵长沙。后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
曾国藩墓,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城西南15公里处望城县平塘镇桐溪寺后伏龙山上。清同治十一年(1872),曾国藩归葬于此,墓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
▼
5
政治影响
曾国藩对于“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
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
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
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
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
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
▼
6
儒学 著书立说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
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革、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
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曾国藩其实在书法上,也有很大的成就,但是书法成就一直被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
他对书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说。从乾道——阳刚美——着力——雄奇——大气,从坤道——阴柔美——不着力——淡远——韵胜,形成了他一个系统的书法理论观。
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他应是与同代包世臣、何绍基齐名的大书家。
▼
7
作为晚清的风云人物,一生跌宕起伏,别人是怎么看他的呢?
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说:
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同朝大臣左宗棠评价其: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他的学生李鸿章评价其: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梁启超评价曾国藩: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
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②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谭嗣同评价曾国藩:
历观近代名公,其初皆未必了了。更事既多,识力乃卓。如曾文正、惠敏父子,丁雨生中丞,洞彻洋务,皆由亲身阅历而得。左文襄晚达,故沈观最久。
容闳评价曾国藩:
故其身虽逝,而名闻千古。其才大而谦,气宏而凝,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亦称旧教之特产人物。
章太炎评价曾国藩:
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
蒋公评价曾国藩:
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辛亥以前,曾阅曾文正全集一书,……民国二年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胡左诸集,悉心讨究。
毛.爷爷评价曾国藩:
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胡哲敷评价曾国藩:
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
8
曾国藩的人格修炼
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
首先就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第三个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个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
10
喝火令 题曾国藩
不说封侯事,心中止水平
十年争战起中兴
家国不甘人后,留学觅童生
外事多帷幄,人前赚骂名
咽牙和血少哼声
骂也随人,笑也眼微睁
——诗酒仙
本文内容史料整理自
《曾国藩家书》
《清史稿》
《中国通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
— END —
点击下面蓝色字体阅读往期文章
杜月笙:上海青帮 “流氓大亨”,去世前烧毁全部欠条,并告戒后人不得追债
— 是非成败,人生豪迈 —
— 坚持走心,坚持长得好看 —
—是非成败,人生豪迈—
— 坚持走心,坚持长得好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