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圣贤书友会简友广场读书
《孟子》(一)梁惠王上篇7——五十步笑百步①:原文详解

《孟子》(一)梁惠王上篇7——五十步笑百步①:原文详解

作者: 知非非非 | 来源:发表于2022-10-21 12:07 被阅读0次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兵曳甲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经过了跟孟子两次交锋,终于开始重视孟子了。

这一次是梁惠王开始正经问问题了,说他有个事不明白。什么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认为自己不算是个坏国君,他真的挺尽心的。你知道的,坏人很少知道自己是坏人,当然我们不是说梁惠王肯定是个坏人。崇祯皇帝最后临死之前感叹:“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他认为他是个好皇帝,从历史上来看崇祯皇帝跟他的那些爷爷、祖先比起来,确实是个很勤奋的皇帝了。但是对不起,崇祯皇帝生逢末世,最重要的是他用人也确实不善。

梁惠王有同样的问题。梁惠王说我觉得我很尽心,他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这个河内河东,它们之间隔着一条黄河。他说“河内凶”,就是河内出现了灾荒,“移其民于河东”,我把老百姓迁到河东去,然后“移其粟于河内”,就是我把粮食拿到河内来赈灾,让这个老百姓能够活下去。“河东凶亦然”,如果河东那边出了问题,我也照样把他挪到河内来。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梁惠王说,你看隔壁这些赵国、齐国,没有我这么用心。“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那为什么我这儿的人口不见增加,他们的人口也不见减少,这是为什么?大家知道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很关注人口,因为人口就是战斗力,人口就是粮食生产,所以农业社会的时候人口就代表着财富。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经营指标,相当于我们今天的GDP(国民生产总值)。为什么在战国时期人口可以随便流动呢?当年华夏文化一统,所以虽然有不同的鲁国、齐国、赵国等等不同的国,但是大家可以随便走。你背上你的孩子,拿上行李,用脚投票,哪个国家经营得好,我就去哪个国家住了。所以大家都在争,说为什么我的人不会多呢。

这时候孟子说什么呢?“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说,我知道你好打仗,你看我来之前,你打了那么多次败仗,我就跟你说说打仗的事。“填然鼓之”,就是把战鼓擂得咚咚响,“兵刃即接”,就是两军冲在一起要交锋了,“弃甲曳兵而走”,就是士兵胆小害怕了,然后一丢盔甲逃跑。为什么要弃甲呢?盔甲穿在身上跑不动,所以把这个盔甲一丢就跑得快。曳兵,就是拖着那个刀赶紧跑。“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就是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站住插着腰喘气,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叉着腰喘气。“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就是那个跑了五十步的人笑那帮跑了一百步的,说你们胆子真小,不像话。这就是我们说的那个典故,叫“五十步笑百步”。

但是你知道战争到后期就越来越残酷了,打着打着大家发现“五十步笑百步”不管用了,因为出现了秦国这样的狠角色。他就是一定要把你灭掉,所以最后打得越来越残酷。秦国的法令里边,竟然对于跑了多少步是有完整的规定的。在梁惠王看来,五十步跟一百步没有区别,但秦国的法律不是这样规定的,秦国的法律规定跑二十步、跑五十步、跑一百步所遭受的惩罚措施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这个就是法家治国,把国家机器的能量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梁惠王说什么呢?王说:“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个“直”就是“只”,只不过他没有跑到一百步,但那也跑了呀。所以王很明白,五十步笑百步是不对的。然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意思就是你如果同意的话,你了解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你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为什么呢?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你知道《论语》当中有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叫“使民以时”,这个是古代所有的帝王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老百姓要播种的时候,老百姓要除草的时候,老百姓要收割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绝对不能修长城,绝对不能够派老百姓去建你的什么宫殿、池沼这样的东西。因为那时候用工,都是从老百姓当中直接抽调的,所以如果你有违农时,你让老百姓没法好好种地,全国人民吃什么呢?因此说“不违农时”,如果你“使民以时”的话,“谷不可胜食也”,谷子吃不完,种的粮食足够所有人吃。

“数罟不入洿池”,这个词很多人不认识。什么叫“数罟”呢?“罟”是渔网,数罟就是网洞数特别多的渔网,网洞数特别多就是很细的网。很细的渔网的问题是什么?大鱼小鱼一锅端,这是断子绝孙的网鱼的方法。所以孟子说,特别细密的网不入洿池,不要进那个深的池子里边,你要给小鱼留活路,你得有生态的想法。

“鱼鳖不可胜食也”,就是你养的鱼鳖足够你吃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就是不要乱砍乱伐。进山的时候带着斧头进山,你要有时间管理,不能够啥时候想砍就砍。这时候“材木不可胜用也”,材木一定会足够用的。“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如果粮食够吃了,鱼鳖也吃不完,树木也足够烧的,那这个东西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养生丧死”是什么呢?活着有饭吃,死了能够安葬,这就是一个老百姓所能够考虑的最重要的事。那时候又没有教育、医疗这么大的负担,老百姓基本上有口饭吃,死了有个地方,有人能够收殓,这就算很好了,所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接着来看推理,“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如果你的老百姓的“养生丧死”不用担心了,这就是你实行王道的开始。

接下来这一段孟子经常会重复,因为这是孟子心中最理想的一幅图景,有点像桃花源的那种感觉,我希望大家也能够记一下这段话,衡量一下你自己能不能达到孟子这个标准。孟子说人民生活的最佳标准是什么?“五亩之宅”这个我们大多数人达不到,就是这个院子有五亩地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这个桑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一个人活到五十岁就可以穿绸缎的衣服了。因为桑树可以养蚕,他就可以穿绸缎的衣服了。“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豚和彘都是猪,豚是小猪,烤乳猪吃的那个小猪;彘是大猪,养大了叫彘。“鸡豚狗彘”,就是鸡、猪、狗这些东西无失其时,不要让它们错过了繁殖的季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一个人活到七十岁差不多就能吃肉了。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就是他有一百亩的地可以种,你不要让他荒废了种田的时机。“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就是这个家里有五六口、七八口人,他们不会挨饿了。这就是孟子所设想的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五亩之宅,鸡豚狗彘,还有百亩之田。然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就是乡间的学校,我们到了民国时期还经常有人用这个词;谨就是认真,你认真对待办学这件事情;申之以孝悌之义,教他们要孝、要悌,“入则孝,出则悌”。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呢,就是头发斑白的人,不负戴于道路,就是老人背着家里那些重重的包袱,头上也顶着东西,抱着孩子,在路上这么走。“七十者衣帛食肉”,人活到七十岁叫古来稀,人活到七十岁的时候又能穿上锦缎,又能够吃上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个”王“作动词的时候念作王,“王天下”就是以王道来拥有天下。如果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你还没能够王天下,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这段话说得就有点惨了。反过来想,你自己家里养的狗和猪,吃着人的食物而不知检,就是你们家的狗和猪吃得比别人家的人吃得还好,这个事竟然没人管。然后“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饿莩就是“路有冻死骨”,路上有很多饿死的人。

这个“发”呢,我觉得有两个解释。一种你可以理解为发送,就是没有人收殓,没有人替他埋葬;还有一个“发”的解释呢,就是开仓放粮。你不去赈济这些灾民,老百姓饿死了。这个王讲,不是他的问题,是自然的问题。年成不好,灾害来了,这没办法。“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就是你找这样的借口,何异于你拿刀把别人捅了一下,然后你说不是我干的,是那个刀捅的。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最后这句话好有力量啊。什么叫作“王无罪岁”呢?就是作为一个王,不会把责任推卸在自然条件之上,这样的话,全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朝你这儿来了。

这就是孟子给梁惠王解释说,你觉得你做得不错,但你和其他那些国君比起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因为你们在天天压榨这些老百姓,而且你们根本不会“使民以食”,你也不会想到让七十岁的老人家能够吃饱饭、能够吃肉、穿上好的衣服。你没有规划过这件事,所以结果就是你不可能使得其他人都来魏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一)梁惠王上篇7——五十步笑百步①:原文详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we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