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没进北塔广场里面溜达了,今晚不知怎么,七拐八拐走到这来了。
北塔装修一新的样子,总觉得不如以前面目斑驳时充满古意。
有漫长时间痕迹的物件总让我心生喜爱,那些东西也因为时间的加持而变得厚重。
家乡的古塔北塔属于辽代风格的建筑,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
那是佛教兴盛的年代,我们这个他统辖内的地界自然也修建了不少佛教建筑。
后来时代变迁,不同的胡族和汉族先后统治这个地区。
马蹄声声,尘土飞扬。在长久不断地连绵战争中,佛塔一次次修缮,却从未彻底倒塌。
我记得小时候,佛塔的周围是好大一片寺庙,貌似有上千间。木头门窗,青石墙面,房顶的瓦间长满了青草,甚至有的还长着小树。
每次走在里面,总感觉永远走不到头,好像迷失在那些旧时光里一样。
现在那些老态龙钟的寺庙早就被拆除干净,变成了一个个钢筋混凝土的立方块,现代又冷漠,没了当年的温情。
北塔作为国家级保护文物,也被装修一新。塔的周边栽满了树,安放了长椅,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广场。
一群一群的广场舞团体在这里载歌载舞,一片喧闹,自然也少不了与周边居民上演争执对吵的戏码。
绕塔缓行,抬头看看塔身上神佛的浮雕像,忍不住想知道,佛每天看着这些众生会怎么想呢?
是欣悦于人们的安居乐业,还是苦恼锣鼓喧天扰了清修?
不管怎样,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总是幸福的。
回想历史,不断地有金戈铁马的胡族占领这里,你争我夺,刀光剑影,血肉横飞。
那些鲜卑族、契丹族的人哪里去了?56个民族里怎么没有他们的名字?
恐怕他们的族人大都倒在了血泊之中了,尤其是契丹族人,更是惨烈。
而这些佛塔寺庙为什么始终都在?不就是因为人们祈望过上平安的生活吗?
这佛塔代表的,是希望,是梦想。
佛塔北面,是一条古街,现代人修建的仿古街。街口的门楼上是金庸的题字,古街里大都售卖古玩或者化石,真假难辨,倒是好看得很。
我经常上课的读书写作班就在这条古街里,三楼。也是我们当地唯一的一家私人书院。
书院的主人,我们的授课老师是一位六十多的老作家。
用“衣衫褴褛”形容老师似乎过分了。不过每次看他穿的衣服,看新旧,看款式,看那飞毛的袖头,内心暗自揣摩,怕是至少有二十年的历史了吧!
衣服虽破旧,可三百多平的书院里,一排排的书架,满满当当,可以想见老师的钱大都投资到了哪里。
有次上课,秦老师拉了一下黑板,居然是个橱柜的拉门,里面的书塞得也是满满的。
课堂上顿时笑成一片,随后大家又不约而同鼓起了掌,为老师所感动。
说秦老师是老作家,这个“老”者,是因为写作的年头很长,老师在少年时就开始投身其中了。
不过秦老师坦言,现在不怎么写作了,以教人读书写作为主。
他课上常感慨的一句话是:
“这是一个没有听众的时代。”
的确,学生班还稍微好些,我们这个成人写作班来来往往的,平时上课也就三四十人左右。和街道两边一排排人声鼎沸的餐馆比起来,热闹程度差的不是一点两点。
不过秦老师倒是始终热情洋溢,还时常去周边学校、单位等做公益讲座,发愿帮助更多的人参与读书。
书院的图书是免费借阅的,不定期的还会请一些有些名气的作家过来,给我们讲讲课。
秦老师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坚持着这份赚不了多少钱的梦想。
老师的课桌上总摆着一个铁水壶,据说一百多年了,漏了又补过。连同那块补丁都是陈旧的颜色。
这水壶摆在上面,如同一个象征。
每次下课,我走出书院,走出古街,都会不自觉的看几眼北塔。
古塔和书院,其实都包含着同一种东西,就是希望和梦想。
因为有了希望和梦想,古塔和书院变得更加厚重,充满美好。
因为有希望,它们变得美好。
我们的读书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