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
七十一、禅喻诗
【原文】严沧浪借禅喻诗,所谓“羚羊挂角”,“香象渡河”,有神韵可味,“无迹象可寻”。此说甚是。然不过诗中一格耳。阮亭奉为至论,冯钝吟笑为谬谈,皆非知诗者。诗不必首首如是,亦不可不知此种境界。如作近体短章,不是半吞半吐,超超玄箸,断不能得弦外之音、甘馀之味,沧浪之言,如何可诋?若作七古长篇、五言百韵,即以禅喻,自当天魔献舞,花雨弥空,虽造八万四千宝塔,不为多也,又何能一“羊”一“象”,显“渡河”、“挂角”之小神通哉?总在相题行事,能放能收,方称作手。
[译文]严沧浪借禅来比喻诗歌,所谓的“羚羊将角挂在树上,香象自己能渡河过去,有神韵可以品味,却没有迹象可以找寻”。这种说法很对。但这不过是诗格的一种罢了。阮亭将它奉为至高无上的论述,冯钝吟笑它为谬论,都没有了解诗歌的意旨。诗歌不必首首都是这样,也不可以不知道这种境界。如果作近体短诗,不是半吞半吐,超出凡俗,断断得不到弦外之音,诗外之意。严沧浪的话,怎么能诋毁呢?如果作七古长诗、五言百韵,就是用禅来比喻,自当是天魔献舞,花雨满天,即使造八万四千个宝塔,也不算多啊;又怎么能用一羊一象,来表演渡河、挂角这样的神通呢?总的问题是要看题目行事,能放能收,这才是写诗的能手行家呢。
[笔记]袁枚老先生在这里,说了如何借禅喻诗。
严沧浪借禅喻诗,所谓“羚羊挂角”,“香象渡河”,有神韵可味,“无迹象可寻”。
(严沧浪借禅来比喻诗歌,所谓的“羚羊将角挂在树上,香象自己能渡河过去,有神韵可以品味,却没有迹象可以找寻”。)
此说甚是。
(这种说法很对。)
然不过诗中一格耳。
(但这不过是诗格的一种罢了。)
阮亭奉为至论,冯钝吟笑为谬谈,皆非知诗者。
(阮亭将它奉为至高无上的论述,冯钝吟笑它为谬论,都没有了解诗歌的意旨。)
诗不必首首如是,亦不可不知此种境界。
(诗歌不必首首都是这样,也不可以不知道这种境界。)
如作近体短章,不是半吞半吐,超超玄箸,断不能得弦外之音、甘馀之味,沧浪之言,如何可诋?
(如果作近体短诗,不是半吞半吐,超出凡俗,断断得不到弦外之音,诗外之意。严沧浪的话,怎么能诋毁呢?)
若作七古长篇、五言百韵,即以禅喻,自当天魔献舞,花雨弥空,虽造八万四千宝塔,不为多也,又何能一“羊”一“象”,显“渡河”、“挂角”之小神通哉?
(如果作七古长诗、五言百韵,就是用禅来比喻,自当是天魔献舞,花雨满天,即使造八万四千个宝塔,也不算多啊;又怎么能用一羊一象,来表演渡河、挂角这样的神通呢?)
总在相题行事,能放能收,方称作手。
(总的问题是要看题目行事,能放能收,这才是写诗的能手行家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