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韩非子
《存韩》篇具体的成文时间该如何判定?

《存韩》篇具体的成文时间该如何判定?

作者: 逸川 | 来源:发表于2022-06-04 22:07 被阅读0次

《韩非子·存韩第二》试读之“韩非之死”(其七)

在这场决定韩非生死的斗争中,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仓中之鼠”,李斯从一开始就在势能上对韩非、以及其服务的韩国形成了绝对的碾压,对于战胜韩非也有着绝对的把握。

他可以从容不迫地把韩非骗到秦国来,可以泰然自若地为其罗织一个陷阱,也可以措置裕如地结束韩非的生命,这就使得他为了证明自己的高明而亲自出使韩国这件事,变得既不合逻辑,又毫无必要。

基于以上这个推断,同时结合文章中李斯出使韩国却未能达成使命的结果,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韩非的《存韩》篇不可能写于秦王政十四年。

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依照《秦始皇本纪》的记载,韩非自尽之后,韩王安立刻就献出了国玺,向秦王拱手称臣,这意味着韩非的死对韩国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李斯出使韩国却遭遇冷落的情节,就显得很不合逻辑了。

第二,韩非被迫出使秦国之后,其生死就完全落入了李斯的掌控。

李斯无论是采取诛心之论也好,罗织具体的罪名也罢,这些举动在秦国的朝堂上就可以完成,这就使得其为了与韩非一较高低,而亲自出使韩国的举动显得多此一举了。

第三,李斯在向秦王进言构陷韩非时,除了论证其身为韩人不可能为韩国服务之外,还特别提醒韩非可能对秦国构成的威胁。

假如韩非只是一个只懂著书而不通实物的书呆子,其“疲秦”的伎俩可以轻易地被揭穿,李斯所谓的“此自遗患”也就无法成立了。

反过来讲,正是因为韩非在过去的智力交锋中胜过李斯一筹,才使得秦王政切身领会到这种威胁,能够对李斯的进言深表认同。

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回顾:

韩桓惠王在位时期,韩国在秦国的不断侵削之下,国力日渐衰微,这让韩非感到万分忧虑。

为了让韩国重新振作起来,他曾屡次上书韩王,陈明任用贤能、富国强兵的方略,但却一直未能得到重视。

屡屡碰壁之后,韩非心灰意冷、孤苦悲呛,却又不愿委身侍奉他国,只得关起门来著书立说,希望自己的学说流传出去,能够引起韩王的注意。

可让他感到失望的是,桓惠王至死都没有品读过自己的文章,更不用说采用自己的见解了。

他原本以为,自己这脆弱的生命,会如渐渐倾颓的土墙一般,在雨水的冲刷之下渐渐朽坏崩塌,最终融入到滋养万物的尘土之中。

自己的学说也会如枝头的黄叶一般,在秋风的吹拂下渐渐飘落,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波涛之中,不会再激起任何涟漪。

如果有一天,韩国在秦国的铁蹄之下沦陷了,他或许还会如悼念楚怀王的屈原一样,穿着炫彩的衣裳,披着花白的头发,喝着香醇的美酒,唱着动人的歌谣,孤独地游走在广袤的故土上,最后在一声狂放的笑声中,纵身投进滚滚黄河。

可让他想不到的是,突然有一天,韩桓惠王去世了,新即位的韩王安突然派来使者,邀请自己入宫商讨救国安邦的大计,以应对李斯提出的取韩方略。

倘若这个时候韩非的幽默感还没有完全消退的话,他一定会如当初的烛之武一样,用一种略带讥讽的口气抱怨那么几句:

“臣年富力强的时候尚且不中用,如今老都老了,又能帮大王献出什么好计策呢!”

但不管怎么说,能够得到韩王的重视,他也足以感到欣慰了。

尽管他深知,如今的韩国早已无力回天,自己也垂垂老矣,没有更多的精力再为宗族社稷四处奔走了。

可为了报答韩王安这迟来的信任,他还是愿意发出最后的光芒,决定要到秦国走一遭。

这次出使秦国,韩非以《上秦王书》进行游说,不断地淡化韩国的威胁、强化其给秦国带来的好处,同时夸大攻打韩国可能给秦国造成的损失,从而借势提出了“先赵后韩”的策略。

这篇《上秦王书》,其说理论辩铿锵有力,书表文章顺滑流畅,条理逻辑清晰严谨,修辞雕饰华采飞扬,让秦王政读来深感折服,于是便对原本打算要执行的“取韩”战略产生了顾虑。

然而,这对于李斯而言,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这是因为,早在韩非出使秦国之前,其著作就已经在中原大地广为流传,就算李斯再要强、再倔强,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在法家理论研究和制度设计上是比不过韩非的。

倘若这次在战略设计的比拼对决上又落了下风,此后岂不是要永远都活在韩非的阴影之下了?

为了能够压过韩非一头,李斯以“诛心”的方式针锋相对,论证韩国对秦国存有恨意,韩非其人私心大于公心,因此都是不可信的。

但有鉴于秦王已经受到了韩非的影响,李斯又不得不降低要求,将自己的“取韩”战略更改为“割韩”。

而为了证明自己的战略更具可行性,刚刚升任为廷尉的李斯不辞辛劳,亲自出访韩国,试图诱骗韩王到秦国去,以实现其“割韩”企图。

但由于其计策尚不成熟,从一开始就被韩王识破了,因此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

不仅如此,在此后的几年里,秦国一直严格执行“先赵”战略,持续不断向赵国用兵,这就让意气风发的李斯遭受了巨大的挫败,让刚刚准备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他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因此我们可以推想,韩非的追随者之所以会在《存韩》篇中将李斯的《议存韩》以及《上韩王书》这两段话术收录进来,很可能也是为了凸显韩非的智谋和才具,从而通过一种反差手法,对李斯的投机心态和小人做派进行讽刺。

只是由于在收录过程中没有交代这轮对决发生的时间,更没有交代其前因后果,使得不少人都将其与导致韩非被杀事件混为一谈;并以此为据进行反向推理,从而得出了李斯的计策比韩非更加高明的结论,这就有些“强说愁”的味道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存韩》篇具体的成文时间该如何判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qy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