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大乱斗18阖闾克楚
作者:公子晋
当晋国三郤家族在政坛蹦跶的时候,总喜欢干一些胡搅蛮缠的事儿,比如郤犨到鲁国向公孙婴齐求婚,看到人家妹妹漂亮就强迫人家先离婚再嫁给他;以为自己是国际宪兵,干预别国内政,肆意拘捕鲁国季文子;不知道给国君留面子,和晋厉公宠臣长鱼矫争地过于霸道,绑着长鱼矫一家几口去游街,其他两郤也都和郤犨差不多,属于典型的有智无囊型,国际国内都没人喜欢,不屑给首相栾书面子,杀了栾氏家族的栾弗忌。三郤太得瑟了,当时晋国韩厥、鲁国孟献子、卫国宁惠子和洛阳单襄公等四位政治家都预测了郤氏被灭族的命运。三郤的覆灭主要是自作孽,不是晋厉公鸡蛋里挑骨头。
当三郤诛杀栾弗忌的时候,有个叫伯宗(也是郤氏,可能血缘比较远)的被牵连到了,儿子伯州犁流亡到了楚国,后来被楚灵王给砍了。孙子郤宛和爷爷一样是直肠子,被费无极、鄢将师和令尹囊瓦这三个臭皮匠害死了,重孙伯嚭逃到了吴国,后成为夫差一朝的太宰。
当伯嚭奔吴的时候,公子光刚刚和伍子胥设计搞死了吴王僚,国家建设急需人才,只要肯花重金,再偏僻的地方都有人才来,这不招聘到了千年难遇的东方兵圣——孙武,要不是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还要将近两千三百年才出生,否则以阖闾的决心和力度也一并招过来了!
孙武的姓和卫国的孙姓(源于孙林父)不是一个源头,卫国的孙林父身为权臣总和国君尿不到一壶,被驱逐后在三郤护送下回国掌权,三十年后被国君弹劾靠着晋国力挺才能二次回国,后来卫国孙氏家族也是因为得罪了晋国卿大夫才没落了,可见当时大国对小国内政干涉有多常见。孙武的祖先是陈国太子完,在一次内乱中被迫流亡到齐国,被齐桓公任命为建设部部长(工正)。
当时的齐国,简直就是天堂,在管仲的改革之下,政府只不过是百姓的守夜人,发动战争只不过是下下之策,齐国终究是要在经济上引领华夏的。管仲本身就是生意人,又和亚当斯密一样是绝对的经济自由主义者,国内农业税平均每年才收10%(,关税和营业税只收一项,而且营业税才收2%,关税的税率是1%。
齐国政府不单长期维持低税收政策,而且在引进外资方面有很多优惠政策:拉一车货到齐国的外商免费提供饮食;拉三车货到齐国的外商免费提供马的饲料;拉五车货到齐国的外商由政府专门配备可以自由调遣的人员,而且对空车和扛包的小商贩关税全免。管仲对经济学有相当深的研究,当时齐国政府已经掌握了稳定物价(准平)的手段,而且对经济危机时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等经济手段有明确的认识,晏子在齐景公只顾享乐建高台时就吩咐到远处取土(以工代赈),又提高了工人待遇,国君不体恤百姓晏子就用凯恩斯主义来给百姓实惠。可见齐国在管仲带领下人人对经济学略通一二,那些不懂经世济民术的儒生只学到了细枝末节,每次见到国君总是千篇一律的仁政,纵然雄辩如孟子也只会重复不违农时之类的话,真是没创意。
有一年,齐国西部大灾,粮价每釜百钱,而齐国东部丰收,粮食每釜仅十钱。管仲就向每人征收三十钱的税,并要求按当地粮价折算成粮食缴纳。这样,东部齐民要交三釜,而西部齐民只交三分之一釜,东部的粮食就大量集中到了齐国政府手里。然后,齐国西部的粮价就稳定到正常价格,灾民生活得到了保障;另外还要求丰年各级政府储备粮食(“使卿诸侯藏千钟,令大夫藏五百钟,列大夫藏百钟,富商蓄贾藏五十钟。”),这样齐国东部市场流通的粮食少了,粮价也回升了,也不会因为多收了三五斗而谷贱伤农了!管仲用经济手段制裁鲁、梁两国,而且在农忙时对农民发放低息贷款,遏制了高利贷者盘剥农民。
在这种大好政策的促进下,齐国首都临淄人山人海,挥汗如雨,前脚跟踩右脚跟,先秦的歌星都以在临淄开演唱会(余音绕梁的韩娥就曾在临淄成名)为荣,据说古代足球就起源于齐都临淄。齐国人懂得享受和消费,哪像秦国人只把自个儿当战争机器,一点生活乐趣都没有。陈工正到齐国真是好比蛟龙入海,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发挥,又改姓田氏,家族后来一步步壮大,在经济上压倒了国君,终于取代了姜氏齐国。
孙武所处的时代自己本家田氏欣欣向荣,爷爷田书靠军功得到一块封地,遂改姓孙。在专诸刺王僚当年,老爹孙凭参与了二叔公田乞联合高、栾、鲍三家弹劾晏子的计划,孙武怕受牵连,跑到了吴国,完成了旷世巨著《孙子兵法》,据年谱记载这年孙武才三十岁。《孙子兵法》有多牛就不用我介绍了,西点军校都把它当教材了。
阖闾把家里血迹打扫干净的时候,远在楚国战场的掩余和烛庸(王僚的两个弟弟)进退两难,一个跑到了东夷徐国(东夷属蚩尤族,祖先是神农炎帝,只不过蚩尤部落先学会了使用金属,后被黄帝尊为“兵主”),另外一个逃到了钟吾国(江苏宿迁)。三年后,阖闾要求两国把二公子引渡回国,两国仗着楚国撑腰,偷偷把二公子送到了楚国。十三岁的楚昭王头天晚上还哭着要爸爸呢,第二天就稀里糊涂盖了个章,二公子被安置在养城,并加固了城墙。楚国帮助吴国公子不是基于人道主义,也不是尽弃前嫌把吴国人当兄弟了,而是他们在干削弱吴国的事。
楚国国王的特点就是反应慢半拍,和三国时代的袁绍差不多,在战场上不怎么主动,眼睁睁看着吴王阖闾带着伍子胥、孙武一干人等歼灭了徐国(看来季札赠剑外交意图可疑)和钟吾国,又眼睁睁看着养城被攻破,二公子被擒杀,淮北据点被一一吃掉。
在孙武和伍子胥建议下,活学活用了晋悼公三架之战的战术,三分吴军,机动灵活,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战略上联合蔡、唐(因为蔡昭侯和唐成公拒绝给楚令尹囊瓦送礼被囚禁了几年)两国,修改战略从北方进攻楚国,因为楚国东南靠近吴国,重兵都在那里把守,另外楚国北方是江汉平原,在地形上没有什么阻挡,而且和晋国已经弭兵多年,北方边患不大,所以防守较弱(皇太极也曾向蒙古林丹汗借道,避开辽东重兵,骚扰明朝)。
养城之战就是疲楚战术的首次成功,疲楚五年后吴王阖闾在柏举战役中五战五胜,攻克了楚国郢都,刚满二十的楚昭王流亡北方。吴军以少胜多,以区区三万人马攻克大国都城,另一个原因就是吴越军队的战斗力太猛了,战斗力差的士兵就是兵圣孙武也难以回天,明朝末年虽有高科技产品红衣大炮助阵但士兵战斗力极其低下,最后还是挽救不了覆亡的命运。军事力量是政治力量的延伸,楚国和明朝战斗力低主要还是政治不够清明。
虽然之前虎头蛇尾的召陵之会没能帮助蔡昭侯报复楚国,但至少晋国做了一系列补救工作:提前把楚国的小蜜沈国送给了蔡昭侯;向诸侯(比如鲁国)施压给蔡国捐粮食,而这粮食后来又成了阖闾的兵粮,算是间接性地颠覆了楚国;鼓动王室派刺客杀死了流亡在楚的王子朝(老子李耳就属于王子朝一派),有学者说春秋末年私学的兴起就是因为王子朝党羽流亡中靠抄写王室典籍为生把知识的火种洒向了民间。可以说郢都的沦陷表面上是吴国人干的,但实际上是国际反楚势力集体智慧的结晶,尤其是霸主晋国对吴国的支持。此时即便晋六卿团结也不可能灭楚,以军事实力来说晋国灭楚应该问题不大,但论政治实力没有三五十年的功夫是不行的,因为齐秦等国为了均势必然会疯狂干预。
吴国军队也不想着长期占领,只是霍乱后宫,抢占财宝,精神病患者伍子胥还鞭尸楚平王,估计几个月下来吴军战斗力已消耗殆尽,所以后来五百乘(大概五万人)秦师和残余楚军就打跑了吴国侵略者。另一方面越国趁虚而入,阖闾的弟弟夫概也自立为王,起了内讧。后来夫概流亡到楚国,被封到堂溪(又是均势主义),后代称为堂溪氏,在吴国的后代称为夫余氏(意思是夫概之余),
楚昭王复国后确实吸取了惨痛教训,变得贤明多了,连孔圣人都想去楚国,只不过孔子作为外来户到齐国和楚国都遭到公妒(其实公愤也是一种公妒),没能施行他的大道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