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此心未发之体,其在已发之前乎?其在已发之中而为之主乎?其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之体者乎?今谓心之动、静者,其主有事、无事而言乎?其主寂然、感通而言乎?其主循理、从欲而言乎?若以循理为静,从欲为动,则于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者,不可通矣。若以有事而感通为动,无事而寂然为静,则于所谓“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者,不可通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先,静而生动,走至诚有息也,圣人有复也,又不可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中,则不知未发、已发俱当主静乎?抑未发为静而已发为动乎?抑未发、已发俱无动无静乎?俱有动有静乎?幸教。】
你来信说:这人心是未发之体,是在已发之前呢?还是在“已发”的过程中主导着“已发”呢?难道它不分前后与内外而浑然一体吗?心之动静是说有事、无事而言呢?还是寂然而动,感物而动而言呢?如果说遵从天理为静,跟随欲望为动,这就是所谓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和静极而动,这就说不通了。如果以有事就能感通而动,无事的时候就寂然为静,那就是所谓的“动而不动,静而无静”,这也说不通。如果说未发在已发的前面,静后才会动,那么就不是至诚无息了,而是至诚有息,圣人也得恢复才能达到那样的状态。如果说未发在已发的过程中,那么就不知道未发和已发都应该是主静的呢?还是未发为静,已发为动呢?也或者是未发和已发都是无动无静的?请问老师。
【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有事、无事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有事、无事也;寂然、感通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寂然、感通也。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何疑乎?有事而感通,固可以言动,然而寂然者未尝有增也。无事而寂然,固可以言静,然而感通者未尝有减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又何疑乎?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则至诚有息之疑,不待解矣。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中未尝别有未发者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是未尝无动、静,而不可以动、静分者也。】
王阳明说,未发之中就是良知,没有前后内外的划分,而是浑然一体的。有事、没事都可以说动和静,良知是部分有事和没事的;寂然和感通可以说动和静,但是良知是部分寂然和感通的。是动是静,要看遇到具体的情况。心之本体是部分动和静的。天理是不动的,动了就是欲望。遵从天理,就算是在人事应酬的万变中,也未曾动过。如果遵从欲望,就算心如槁木,也不能算是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有什么疑问呢?有事就会有感而通,这固然可以说是动,但是寂然不动的心也未尝有增加啊。没事的时候固然可以说是静,但是有感而通的心也没有减少一分啊,“动而不动,静而不静”,又有什么疑问呢?没有前后内外之别而浑然一体,那么至诚有息的疑问,自然就解开了。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的过程中没有未发者在,已发在未发之中,那么未发之中没有已发者存,心体不是没有动静,而不是不能用动静来区分。
【凡观古人言语,在以意逆志而得其大旨。若必拘滞于文义,则“靡有孑遗”者,是周果无遗民也。周子“静极而动”之说,苟不善观,亦未免有病;盖其意从“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说来。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常体不易。太极之生生,即阴阳之生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妙用无息者而谓之动,谓之阳之生,非谓动而后生阳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常体不易者而谓之静,谓之阴之生,非谓静而后生阴也。若果静而后生阴,动而后生阳,则是阴阳动静,截然各自为一物矣。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春夏可以为阳为动,而未尝无阴与静也:秋冬可以为阴为静,而未尝无阳与动也。春夏此不息,秋冬此不息,皆可谓之阳,谓之动也:春夏此常体,秋冬此常体,皆可谓之阴,谓之静也。自元、会、运、世、岁、月、日、时以至刻、妙、忽、微,莫不皆然。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在知道者默而识之,非可以言语穷也。若只牵文泥句,比拟仿像,则所谓“心从《法华》转,非是转《法华》矣”。】
我们看古人说的话,在于用心体察,得起大义。如果一定要拘泥于文字含义,那么“靡有孑遗”,就是周朝没有遗民了。周敦颐的“动极而动,静极而动”的说法,如果不善加观察,也会认为有毛病。他的意思是从“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说法来的。太极的阴阳是生生不息的,其妙用是没有停息的,而且其本体是不变的。太极的生生不息,就是阴阳的生生不息。在其生生不息中,其本体是不变的而称之为静,称为阴之生长,而不是静后才有阴的生长。如果真是静后才生阴的,动后才生阳,那么阴阳动静,都是各自为一个物体了。阴阳为一气,气的伸缩就是阴阳;动静就是天理,天理的隐藏和出现才形成了动静。春夏可以作为阳而动,但并不是没有阴和静;秋冬可以为阴而静,也并不是没有阳和动。春夏秋冬都不会停息,春夏秋冬变化不息,都可以称之为阳和动;春夏秋冬也有恒定的状态,可以称之为阴和静。从元、会、运、世、岁、月、日、时以至刻、妙、忽、微,都是如此。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对于通晓大道的人来说,可以说是默会而知,但是也不可以用言语说完。如果只是拘泥于具体文字,比拟模仿,那就是所谓的心跟着《法华经》转,而不是心支配着《法华经》转了。
学习是学而时习之,但是在学和习之间,需要下审问、慎思和明辨的功夫,才能实现价值链打通,从博学到笃行。可见,我们与其纠结于具体文字的含义,不如用心观察,努力践行。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阴阳一体和心之恒定的说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