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钟情中国现当代文学阅读,在现当代文坛上,个性独立又鲜明的作家,比比皆是。若是问我,我眼底的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作家是谁,我定说是废名。
废名虽不及“鲁巴茅郭老曹”那般有名气,但是他的小说却以简练、留白、跳跃、诗化的特点而闻名,常用散文化的笔调,描写优美的环境,带给人超脱的感受。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成名作,小说一经发表,便引起了轰动。此后,对其研究解读的人越来越多,中文系的学生一直还把它当做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
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见仁见智,我也用我的角度来解读这篇短篇小说,谈谈自己愉悦的感受。
一.小说的定位
废名以“我”作为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叙述了我在城外的竹林结识老程一家,并结识了小说的主人公“三姑娘”。用散文化、诗意的笔调,选三姑娘从童年到结婚的生活片段来描写,描述了三姑娘淳朴、善良、淑静的美丽姑娘。
学界对于《竹林的故事》的小说定位各有各说法,主要有两种说法“田园小说,散文小说”。我倾向于用散文化的写作技巧勾画出来的田园小说,原因是因为小说的语言是散文化的,小说的内容散发出的是田园风情的审美情趣和禅宗禅境之意。
二.禅意之境
废名生于湖北黄梅县,自隋唐来,佛教兴盛于黄梅县。故此,几千年的佛教文化的禅宗思想根植在他的思想血液里。
废名的禅宗思想除了从小的文化基因滋养外,还受周作人的影响。周作人本人就是佛教思想的倡导者吗,周作人他的作品中一直透露着佛教的冲淡,宁静的气质,废名是周作人的得意弟子,故而其思想衣钵于师傅。因此,废名的作品散发着浓浓的佛教哲学观。
恬淡、无为又透露着平淡悲苦的生活的无奈,把握人生世界营造超越悲哀、达观睿智的人生态度。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有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就勾勒了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河、竹林、茅屋、菜园”都是中国田园文化意象,古代先贤遁迹山林,规避世俗的凡庸沉杂,就常用这些家园文化意象饮酒作赋。
再来看老程家的生活,“种菜,捕鱼,河边嬉戏,热情款待客人……”都是陶渊明世外桃源的生活写照,三姑娘在潺潺流水的河边低声歌唱,茅屋烟雾袅袅,远处观摩仿若画中仙境。达到了古典意境之美,也呈现了空灵超脱人性的纯真之美。
三.如何理解小说中的片段式叙述
中国的小说叙述都喜欢浓墨、刻意、着重故事的情节描写,突出事情的因果关系,让人产生思考。而废名有别于此,淡化情节,只是通过人物的外在动作,心灵神会人物心灵思绪,表达东方敦厚、含蓄的情感。
《竹林的故事》选三姑娘的生活片段来描摹她的生命成长的状态变化。
三姑娘的父亲老程和三姑娘的母亲的故事,三姑娘的日常生活,生活的变故(老程去世),变故之后的生活,三姑娘家人之后的生活。这些生活的片段,叙述了她连缀的情感和记忆的画面。
小说中的片段式叙述主要指三姑娘的三段人生:第一段为童年时期,纯真可爱,第二阶段老程死后,三姑娘开始哀伤,纯美变成了哀伤的嬗变,第三个阶段嫁为人妻后,作者用简单笔墨淡化景物描写,有景却也凄美。
四.悲剧意蕴
废名在序言写到“我愿读者从他们当中理出我的哀愁”,这一理便理出了竹林的美丽与竹林的哀愁。
小说把三姑娘放置在一个美景、人情美的田园牧歌的意境之中去解读,大多数人只看到其中的美好而忽略了三姑娘的生命的悲苦与辛酸。
童年,三姑娘丧父,少年丧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致命性的打击,这就意味着从小失去父爱的呵护,心灵会有缺失感。对此,小说却只是轻描淡写“三姑娘的墨绿花草鞋的尖上蒙上一层白布”,后来小说又提到“连曾经有个爸爸这样的事实几乎也没有了”。
亲人的离世,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伤痛的,难道废名只是为了描述了人心的薄情寡义而为之吗?我不认为,作为一个作家的而言,他的作品总是要体现人情的温暖的。
对于亲人的离世淡漠处之,只是为了告诫我们应该还要庄严地活下去。生活的重担放在她身上,她必须过度地早熟,与母亲相依为命,承受生活的寂寞与人生的悲剧。
老程活着的时候,三姑娘有说有笑,赶热闹、哼小曲、看赛龙灯,老程死后,这些活动便于她相去甚远。
小说的末尾,写到“我看到三姑娘清明回家给老程上坟,内心看出她并没有忘记父亲。”性格情感的变化透露出内心的凄苦。
五.结语
《竹林的故事》表看是一幅山水宁静的田园画卷,进一步挖掘,藏在画卷背后的是深层的哀痛思考。这样庄重美好而又哀情紧密纠缠如剥落的洋葱皮,一层一层撕下纯净透白的画面,却让人泪流满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