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悲秋”

作者: 业余养花 | 来源:发表于2023-10-19 08:47 被阅读0次

此典句出自宋代苏轼的《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

译文:

现在身强力壮,发那悲秋的哀叹干什么。无论在村里还是江边,都要像看待“空花”一样。

还在想济汾河横中流的情景,兰花和菊花竞相开放。楼船远去,白雪纷飞,唯有年年飞来的大雁。

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

悲秋:悲叹秋天来临。

海甸:近海地区。此处指郊外。

空花:即空华。虚幻之花,比喻妄念。

横汾:取“济汾河,横中流”之意。

白雪:此指白色的浪花。别本作“白云”。

赏析:

重阳必登高。文人登高,难免要寄托秋天的情思。“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好像成了一种传统。苏轼针对这种情绪,词一开始就说:“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这一惊人之语,是针对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中“老去悲秋强自宽”和“明年此会知谁健”而发的。

杜甫诗的意思是:人已老大,在秋天更容易产生悲哀的情绪,今天我们在一起聚会,只是勉强宽慰自己而已,明年重九再举行宴会,还不知谁健在呢?杜甫作此诗时仅49岁,还不到叹老悲衰的年龄,但他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因此对前途悲观,情绪低沉。

苏轼同情杜甫的处境,但不同意他悲观失望的情绪。苏轼一生也不得志,在党争激烈的宋代,因政见与旧党和新党均不合,既得罪了新党,又得罪了旧党。先被新党捏造罪名,抓进监狱,长达半年之久,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后又被旧党排斥在外,在杭州做个太守。对这一切,他都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对待之。

下片“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横汾”、“兰菊”,事出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尚想”二字,透露出苏轼对汉武帝那种具有冲破秋天的肃杀氛围而俯仰天地的气概,抱有向往之情。但汉武帝毕竟已经随历史的长河而去了,留给后人的只有“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分明是对汉武帝高吟《秋风辞》之事沦为历史陈迹的叹惋。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悲秋”与众不同的看法,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高昂的调子,实在可贵。他用自己潜心佛老所获得的不随物悲喜的思想和超脱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沾沾自喜,从而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走过人生中的坑坑坎坎。这在恶浊的封建秩序下,具有相对的进步意义。

在表现方法上,或翻用古诗,或引用古事,并用“尚想”、“空有”等字,化实为虚,还能融佛理于浅显明白的语言之中,都是值得称道的。

相关文章

  • 不用悲秋

    《点绛唇》苏轼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尚想横汾,兰菊分相伴楼船远,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 今年...

  • 2019-05-06

    在壮年死去也是一件幸事 不用经历老来悲秋,红颜已逝

  • 悲秋悲

    昨天淅淅沥沥的雨下了一整天,阵阵凉风袭来的时候,吹得我瑟瑟发抖,我才意识到北京的秋天来了。 走在雨中,突然想回家翻...

  • 悲秋悲自己

    武陵春•秋伤 风冷雨欺花已尽,茶淡倦携投。日好情非事事休,絮絮泪先流。 只言东山红叶好,意欲却离愁。惟恐身单更抑愁...

  • 悲秋不悲

    好友告诉我,我应该写一写大自然,恕本人才疏学浅,也没有豪言壮志,故无法托物言志,亦无法借景抒情,但我在这...

  • 悲秋不悲

    秋来了,她把随身携带的染料撒向人间,大地上顿时换上彩装,一抹绿,一抹红,一抹黄…… 天空情不自禁地瞪大他那纯净如水...

  • 悲秋

    悲秋易叫眉山愁,早寒更使心田凉。 燕杜安身南国游,乌鹊立命何方藏?

  • 秋悲

    今日 心如死灰般冰冷 今夜 月依旧照亮满天 不亡国不知国恨 不离家不知乡愁 如今我身处太平 小家安康 却满心惆怅

  • 悲秋

    最是春梦了无痕, 快乐怎知余生恨。 莫道寒秋悲寂寥, 一并天涯殇离人。

  • 悲秋

    悲秋 文|兪秋 碧云天,黄叶落 孤雁鸣 秋色连漪 波上寒烟 荏苒 世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用悲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trg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