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

作者: 明明如月1 | 来源:发表于2022-08-03 21:55 被阅读0次

    昨天说到了谋篇,谋篇其实就是整体的构思。具体地讲就是起承转合。

    写诗尤其要讲这个章法。

    所谓

    起即开始、开头;

    承,即是承接上句继续表述;

    转,就是转折、递转,指表述内容的引申或变化;

    合,就是整合,要上承总合全篇。

    绝句在【构思】作品的章法时所遵循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平起、顺承、跳转、妙合。

    这八个字要理解透它,起句为什么要平,承要顺?转要跳?,合要妙?

    平起,就是起头的时候尽量心情平静,不要一下笔就风起云涌。

    起句写重了,一下子全表达出来了,影响后面的句子,有时接不下去,容易造成头重脚轻。

    顺承,和律诗一样,就是尽量承接的自然,缓缓地把感情向上推。

    顺着起句继续铺垫,完善。逐次说明,或点题,或伏笔。

    顺着起句继续铺垫,完善。逐次说明,或点题,或伏笔。

    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

    第三句为达成意义升华,要加力了,不要再平铺直叙了,这里要为表达诗意,情感做个大准备

    转的方法有很多,这里按下不题,专题再讲,无非是,比,兴,对,诘问,反问,设题,也就是我们练习的法。

    有了转,第四句的合也就不难了,把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但合要讲究妙,有味有思,回味无穷。

    这句合,就是用来点晴的。

    在全诗中,三四是关键,最重要的地方。尤其要下功天。

    这就是诗的结构

    要把握好,顺着这个整体布局来构思表达,一般不会太差的。

    我们举个例子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看题就是写景抒怀

    起句:长安回望绣成堆,

    起句紧扣题目,因为是过华清宫,因而从长安入手就是很平的起笔,一点也不突然。回望的,是绣成堆,风景优美。

    起的平,没什么特别之处,但点题了

    承句:山顶千门次第开。

    纳入诗人眼帘的,不仅仅是风景,还是山顶的一道道的门,它们依次打开。当然,这不是真的望见,而是一种想象。

    还是接起句,继续铺陈

    但起句一个望字,推出了后面的所有

    才有了第三句的忽转

    但还都是看到,只不过由物景转到了人物身上

    一骑红尘妃子笑,转折的也很别致。

    回望、千门开、妃子笑,这三者之间好像是没有什么联系。实则不然,这里正是作者手法之高明之处

    这句转,似是表达完了,但又未表达完,好像说了一半。结尾一出,联系就出来了。

    为什么笑?直接答了,原来是荔枝来了

    原来是在说荔枝。这依次打开的千门,那么秩序井然,是为了把传递情报的千里驿站变为运送荔枝的特快专递。了解荔枝以及这段历史的人,就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关系了。——尤其是那个“笑”字,使我们不得不想起“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故事。两个妃子的“笑”虽然具体原因不同,却又有着极其相似的一面。这里的讽刺意义是巨大的,这也体现了诗的艺术力量。

    这里整首诗中,就有一个线索的问题,那就是,荔枝,前面描写了那么多,全是为了它的出现。

    线索,其实就是深含在我们思想里的那个发光点,它指引我们从起到承,再由转到合,完成一首诗的那个思考点。

    看这幅图,可能第一印象,每个人有区别。

    给@若木阆风可能是仿感

    所以她的诗是这样的

    孤夜

    霓裳一曲镜花舞,高月悬楼夜未央。

    自照疏灯孤影里,不知谁解黯神伤。

    从前两句看,是写影,起承平顺,是可以的。

    第三句的转,转到人身上,加重了人的因素,也不错,

    只是个别修饰词要换下,同时这句中疏,孤这样的字眼,也符合伤的要求。

    但第四句的合,不知谁解黯神伤,是局促了,没有跳出自我神伤,而无人解的圈子,其实这个意思,在转句中己有表达了,合句再写就显得重复了。

    所以给她改了下

    看这样如何?

    霓裳一曲镜花舞,高月悬楼夜未央。

    自照孤灯疏倩影,不知谁与竞春芳?

    表达的是伤春,伤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起承转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pe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