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胡赛尼自序中的一句话“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他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很有可能是他的自传(仅个人猜测),因为细节描写非常到位,心理刻画出神入化,很有代入感,让人身临其境。这样饱含“真实情感”的著作,才能第一时间打动观众,感化读者。
《追风筝的人》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亲情,友情,罪行,政治,爱,成长,人性,宽恕,救赎等等,我就谈一条,关于救赎。
文章流传最广泛,也是大家谈到最感动的一句话,哈桑对阿米尔说过的这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说实话,我不喜欢这个句子。
人都喜欢美好的东西,这句话里包含了珍贵的爱,付出,忠诚。所以大家赞美它,赞誉哈桑的忠诚。而我只看见了不公平,谁都没有错,在阿富汗那样的国家背景下,少爷和仆人,哪有平等,只有忠诚。
可是明明阿米尔少爷心里是承认哈桑是朋友的,但是他总是有意无意的想要去试探他、伤害他,甚至哈桑被人欺负他都不敢站出来为他说话。倒是小哈桑,尽全力牺牲奉献给他最爱的少爷。
我一点都不赞赏这种忠诚,如果这种忠诚放在古代君主中,叫愚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放在当代恋人中,叫绝对服从,“你让我往东我不敢往西”。
这种死心塌地的“忠诚”更多的来源不是因为爱,是因为恐惧。与身俱来的仆人身份让哈桑害怕失去他唯一的朋友——阿米尔,所以他死心塌地的奉献。
当阿米尔为了取悦父亲获取他的爱的时候,他最终选择牺牲哈桑,栽赃陷害哈桑逼他离开,不成熟的阿米尔一直在自欺欺人骗自己,自己并没有做错。当他成年后,在经历一系列事件后发现,哈桑的奉献一直压得他喘不过起来,他心怀愧疚,最后他的亏欠感是左右他人生道路的关键,开启了一条关于心灵救赎的道路。
文章的后半部分,阿米尔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一直想法设法的解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寻找内心的解脱。
“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这一生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而人往往因为自私和懒惰,不愿意承担责任,逃避罪责和惩罚,宁愿在泥潭挣扎也不愿去弥补,甚至连简单的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都没有,那这种人我也不信他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之前看雨果的《悲惨世界》有相似的感触。主人公冉阿让因为贫穷为了喂饱外甥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了19年的刑。出狱后的他饱受歧视并发誓报复社会,最后在一个善良主教的感化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由于对主教怀有愧疚和感激,他也走上了乐于助人的救赎道路。
“人的本性能像这样彻头彻尾地改变吗?上帝创造的性本善良的人能被人变成恶人吗?人的灵魂可能被命运彻底改变,命运不好灵魂也会变坏吗?人的心灵可能被巨大的不幸压得蜷曲萎缩而变得丑陋无比,正如在低矮的拱门下脊背变畸形一样吗?”
命运可以悲惨,世界可以悲惨,光明善良的灵魂不会悲惨。不管自己多么穷困潦倒社会多么世态炎凉,请选正确的道路。做一个真正的,真实的,真诚的自己,犯错不要紧,刻意的伪装会被识破,找寻救赎的道路会比难以忘怀的自责简单,我们追的不是风筝,而是内心的无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