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第十五篇《时钟:时间的气味》之前,先回顾过往的时间对我们来说是什么味道。
古代不是没有计时,一年的天数、24节气的划定早在时钟的普遍使用前,就已经存在许久的年月,帮助人们按照时间编排生活。日晷、漏刻、一炷香的时间,或者通过光影的变化、或者事物的流逝来准确感知时间的变化,要不时间在中国,也叫光阴!一寸光阴!时间变成了数字。
相对准确的报时有暮鼓晨钟、打更、金鸡报晓,主要诉诸听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时钟的普遍使用之前,我们感知时间流逝的方式是多元的。
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视觉。
秋干物躁,是触觉。
惊蛰,听觉。
火候过了,味觉。
在电子技术的采用前,同一参照物大概是最远或者最容易同步的时间感知方式了。好歹是光子。
感知时间是技术活。技术即媒介。
人类生活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生活,总要相互联系。不可避免要有时间空间上的相约。空间上有标志物,且不随人的视角而转移,时间就......
总不至于跨越大洋的两个人,约在黄昏后月上某柳梢头时吧。
浅见。
然后找麦克卢汉聊聊。
![](https://img.haomeiwen.com/i3128229/8d511afc44cd36d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