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作者王安石,他是一个政治家、改革家,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字里行间也在体现着诗人的改革激情。
课前,刘老师对学情有深入的了解。这首古诗的理解不是难点,古诗虽然描述的是宋代春节的民风民俗,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一代代的中国人将传统文化传承着。所以刘老师将《元日》定篇于古诗教学,定位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围绕传统文化这一条主线,开展了一节课有声有色,趣味盎然的教学。
整节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知识由浅入深,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能很好地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思维,课件运用恰到好处,很好的促进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
接下来,我具体点评一下刘老师所执教的这节课。
首先,刘老师这节课最出彩的地方很多,情境的创设用到了极致。以学生熟悉的春节习俗导入,设计有较强代入感,结合诗文了解春节传统文化,创设情境感受传统文化,最终对春节的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教学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接着理解题目“元日”。先让学生谈自己的认识,再结合查字典指导学生根据语境筛选意思的方法,有方法的渗透,有用法的指导。进而明确了“元日”指中的元指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样,学生就不会和“元旦”混淆了!
初读古诗环节,刘老师先引导学生自由读诗,自己借助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借助教师范读,达到了读准音、读出节奏、读有韵味的提升,在一次次的朗读中,能感受到学生朗读得层次感,老师的指导作用,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值得称赞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已读贯穿整节课,读有层次,读有要求,最后学生熟读成诵。每一次的诵读,都是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当中,激发学生的朗读的兴趣,激发、激活学生的理解。以生活嫁接的细胞之后,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给表达出来。本节课中朗读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指名读、范读、创设情景读、师生合作读、配乐朗读等形式,使这节课生动、有趣!
诗句理解与情境结合。理解“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诗时,刘老师设计了一个情景训练,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还渗透了这首诗的内涵,理解了诗人通过自己的“变法”期待着老百姓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到这一层是有难度的,但是刘老师通过情境还原,让学生置身于欢乐的春节气氛中,以说祝酒词的形式,深入浅出把这层含义体现了出来,学生也能轻松的意会到了!这就是此环节设计的妙处!
对于诗句的理解,刘老师并没有单调的把诗句拎出来枯燥的让学生解释,而是把每句诗的理解融入了传统文化,通过电教手段很好的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进行理解,一下子就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不是只停留在文字的解释上,而是在脑海里浮现的画面,置身其中的体验,这种理解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灵动的、有血有肉的!
最后,刘老师还进行了传统节日的拓展,让孩子们背诵了“传统节日”儿歌,此设计又一次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孩子们欢快的、打着节奏进行背诵,再次对传统节日进行了重敲。
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就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认为本节课已经做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