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诳”和“谄”是大乘佛教唯识学派“五位百法”十种“小随惑”中的两种。
随惑,即随着根本烦恼而生的枝末烦恼。随惑,分为大、中、小三类,共二十种。其中,大随惑八种,中随惑两种,小随惑十种。
“诳”很容易与“讹”混淆,而“谄”与“谀”也常常被搞错。
下面,我们可以做必要的分析、辨别,以便于对“诳”和“谄”的理解和记忆。
诳与讹
诳,意思是:欺骗,迷惑。
讹(e2),指谣言。讹,还有感化的意思。
“诳”与“讹”都有“欺骗”的意思。就“欺骗”来说,“诳(kuang2)”不仅包括语言上的欺骗,还包括行动上的迷惑。而“讹”主要指的是言语上的欺诈。可见,“诳”比“讹”的内涵大。
谄与谀
和“诳与讹”类似的,还有“谄与谀”。
“谄”与“谀”都有“巴结”的含义。“谀(yu2)”指言语上的巴结。“谄(chan3)”则既包括了语言上的奉承,也包括了行动上的巴结。在“奉承”的内涵上,“谄”比“谀”大。
“诳”“谄”都是由心所生的,并随着“贪、嗔、痴、慢、疑、恶见”而来的小烦恼。
修心的人,一定要远离“诳”和“谄”
end.
2017.11.19.17:0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