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在帆书上听《有无之境》这本书之前,我特意百度了一下王阳明的资料,这是我的阅读习惯,也是我的特别"备课"。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从这本书的名字《有无之境》中,我们很容易把握住此书的核心,全书围绕"有"和"无"两个字展开,也就是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电影《八角笼中》有一段场景特别值得我们深思。王宝强饰演的格斗教练向腾辉被人举报,媒体和报纸说他用未成年人赚钱,虐爱孩子等等,铺天盖地的报道让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跟着陷入漩涡,陷入执着。
王阳明提出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并不是指没有任何分辨善恶的能力,而是我们要学会站在善恶之外,不要仅仅因为看到一些现象就立即对这件事下一个断语,贴一个标签,仓促做出判断。
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没有"心",这个心指的是心智,当然在王阳明看来主要是指情感之心,道德之心和意志之心,我们在面对任何事和人的时候,我们都要保持一种灵动的状态,不急着贴标签,我们要学会理性思考,而不是盲目跟风,很多事情其实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如果我们过早下结论,我们就会失去道德之心。
就如电影中的向腾辉,他如果不收留不训练这些孩子,那么这些孩子的将会何去何从,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郭德纲曾经说过一句话: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经历过别人的经历,自然我们就没有资格去评价。
我们为什么用善恶评价别人?这是因为我们意念的改变让我们产生了对善恶的评价,也就是王阳明提出的"有善有恶意之念"。我们在评价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流露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一定有正确的认知。
所以我们如果想有正确的善恶观,那么我们必须达到"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强调的是一种体会,一种移情,就是我们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理解对方的感受。
我们必须明白无善无恶心是本体。我们要在一种纯然的天地一体状态中感受他人所感受的一切,不要急于去下结论,同时也要同情地体会到别人为什么这样做,如果大家都能够用这样的一种态度来对人对事,那么我们就能够做到四句话中的最后一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提出的"五心"对我影响最大,让我感触最为深刻。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如果我们的心里装满了抱怨,那么我们的快乐就会被关在心的外面,我们就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美好和幸福,我们就看到希望,找不到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电视剧《长风渡》第26集顾九思守城对战梁王,顾九思就用了"心无外物"的心理战术战胜了梁王,他的镇定自若给梁王造成了假象,让梁王觉得城中有千万的军士,于是他开始犹豫想开始撤兵。
王阳明战筹备十年的宁王只用了35天。他采用了反间计,他让人到处散播说自己已经集结了十几万大军的假消息,并且还假装派人给宁王的军师送信,让他快点怂恿宁王去攻打南京,而这封信很隐蔽的藏在了蜡丸里,最后很“不小心”的被宁王缴获了。
于是宁王就乱了心绪,他心里面装着的只有王阳明的十几万大军,于是,宁王的大军在南昌城里傻傻待了十几天,这十几天里什么都没做,就只是在这里等着王阳明来攻打南昌,可是城外始终没有一兵一卒,傻傻等了十几天后,宁王才意识到自己中计了,王阳明已经端了他的老巢。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果你觉得诸事不顺,也许你该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去检索心内的陋习,跨越自己的心坎。
所以我们做事要心无外物,我们心不安顿是因为我们内贼太多,所以修心养性非常重要。
听完这本书之后,我在网上买了王阳明的《传习录》,我想再次走进王阳明,感悟他的精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