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很小的时候,小的记不起那个具体的年代,是看过电视剧版的《活着》的。那时留下的印象,很讨厌富贵,觉得他太可恶太讨厌,顺带着也觉得家珍怎么就那么傻,到底喜欢那个讨厌鬼什么啊?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家珍快要死时,对富贵说的那句:“下辈子我还要嫁给你。”觉得她傻的真是无可救药。
那时候,不知道谁是余华,更没有听过演技这二字。
后来,很多朋友都推荐《活着》这本小说,却总是执着的以为有什么好看的,那个讨厌的富贵。然而,每次听别人提起《活着》,却总能想到电视剧中的富贵和家珍,那些看过的余华的其他作品,比如很喜欢的《兄弟》,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想不起主人公来。这时候,自己也懂得了何为演技。
不正是《活着》中的“富贵”和“家珍”嘛,他们不是偶像,是名副其实的演员。
正真认真的阅读这本书,是不久前,那段觉得活着毫无意义,情绪极端崩溃的日子。视线从书架一遍遍扫描,终于停在那“活着”二字,愣了好久,拿下书,昏黄的灯光,一口气读完,东方已露鱼白。
总是喜欢合上书本时的那种充实,所有的负面情绪早已一去不返。能这样安静、平静的读自己喜欢的书,然后有时间发呆,何其有幸。
这本书,若要用一句话来总结读后感,再好不过:年少不懂徐富贵。
文中真的没有什么惊艳的地方,甚至没有什么曲折的故事,一切感觉都是平铺直叙,然而却让人觉得真实。
从一个女子的角度来看,我想若我是家珍,我也宁愿放弃所有荣华富贵,来换一个务实踏实爱自己疼自己的徐富贵。所以,此时再看家珍的去而复返,竟会觉得是应该的,这才是家珍。
这一次,颇为意外的是,居然一点也不讨厌那个叫徐富贵的人了。甚而觉得他很可爱,心中居然对他有了丝丝敬意,那顽强的生命力啊,生生不息。不敢想象,一个人居然会经历这么多苦恼,却又明白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徐富贵有何止一个。更感动自己的,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塞翁失马”;以为富贵输掉了全部家产是败家子,是祸害。却没想到,正是他的败家,让他逃过了一大劫难,终而好好的活了下来。后来,富贵的儿子在救县长夫人时因被抽血过多而致死,那一刻,身为读者都有杀人的冲动,更不要说是身为父亲的富贵。然而,看到那个所谓的县长是曾经一起共苦难的战友时,泪水抑制不住的流,心中堵的难受,只能这样了,除了很无力的对战友说句:“你欠我一条命。”什么也做不了。替富贵觉得命运好不公,为何别人能成县长,自己就活该在温饱线上挣扎?然而啊,当县长最终被批斗,终是受不了折磨而选择了自杀时,真的笑出了声,也笑出了泪,不是觉得都是报应,其实自己何尝不是和家珍一样的想法,想让他活着。只是觉得,造化弄人,真应了那句满大街都说烂了的话:死,太容易;活着的人,才是最难得。
对,要活着,不管多难都要努力活下来。真的是,只有活着,才会有希望。富贵的一生,前半生都是侥幸生存,生死只差一线。大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吧,后半生,他才能在悲痛的送走一个又一个亲人之后,“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应该还会一遍一遍的重读《活着》吧,毕竟,这漫漫长路,活不下去的绝望时刻何其之多,能有这样的灯塔式的徐大爷陪着,活着大概也就不那么难了吧!
网友评论
祝快乐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