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组
早在今年2月份阅读完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这本书之后,就有意把书中专门介绍一些结构思维,逻辑思维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应用经验,分享出来。但“犯懒”的心情相信大家都能体会,不过现在想来,说不定是在等一个好时机。(赤裸裸的自我安慰)
本周刚开始,就在同一时间跟踪点评着由结构思考力学院开设的3个训练营,C端自己学员的1个,企业交付的训练营1个,还有和吴晓波频道合作的1个,短的7天,中长的14天或21天,最长的将彼此陪伴100天,我个人每天的点评数量接近30份作业,同期服务总人数接近350名,所有人都在用同一套知识理论在进行结构思维的练习。
能有效构思一份主题打卡作业是结构思考的训练方式之一,能迅速了解学员作业并给予正向反馈于我不也是反复训练的方法之一么?!
思维方式的养成和训练这条路上,没有捷径,更没有止境,也因此特别写好这篇文章,来和大家一起多学习些方法,并真正实践应用起来。
01 为什么说结构思考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在介绍方法之前,根据黄金圈理论,我们可以一起来明确一下WHY的问题。
“思考为什么重要”这个主题也是每一期结构思考力训练营里学员都要参与的打卡主题之一,针对这一主题下的作业分享应该可以数以千计了。
(1)先举一个我自己本人的例子。
我自己团队目前管理着3个主要客户的公众号,同期也多平台分发着很多不同的内容,写文章,写不同主题不同要求的文章,是我每天最重要的输出。
有心的朋友,尤其是学习过结构思考力的伙伴,如果仔细观察我的大部分文章,尤其是读后感类的,就会发现“套路”十分简单,不过是在运用并列关系说3点的方式在建构文章框架,这样的优势就在于产出类似文章的速度很快,我经常“吹牛”,说我在精神状态允许,心理上不拖延的情形下,一天花上2-3个小时写上3篇文章一点都没问题。
当然,估计你们也看到重点了,有时绝不是“没能力”,就是“爱拖延”。但即便你不爱拖延,你没能力也是没用的呀。
于此同时,正如前言部分我提到的,还要进行作业点评的工作,每天都大量的运用结构思维,运用思考方式来进行主要用脑的工作,只有在经过有效的训练后,才能高速完成这些工作。
来自客户的“点名要求” 学员的反馈和感受 来自学员的感受(2)来自大前研一的辅证
在这本早在2008年就有了中译本的《思考的技术》中,大前研一这样说:
“在这个时代,企业界人士必须具备的是突破既有价值观的思考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具备在商场上的突破能力与开拓者的思考逻辑。不局限于旧有的价值观,将自己的构想和预知性活用在新的事业与社会的系统改革中,我们需要这样的理性思考能力。”
整个第二章节,逻辑打动人心,都在描述这点,都在强调逻辑结构思考的重要性以及他本人在训练这种思考方式时,会采用的方法。
02 大前研一的思考训练术
(1)达成一个结论的“金字塔结构”操作步骤
这里大前研一详细的描述了如何得到一个“结论”。(正在学习结构思考力并进行训练的同学,可以充分结合所学知识点和这里罗列的操作步骤进行整合运用)
第1步:查看资料及事态,将导出的结论、主张列成一张表。
第2步:把表上的结论、主张根据主题的类似性做分类。
第3步:将同一类型的结论、主张,按顺序区分。
详细解释:这个时候,把有因果关系的主张或结论分别放好,原因放在下面,结果放在上面。属于同一过程中的项目,再依步骤的快慢排列。如果这些项目属于并列关系,则根据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数字大小(营业额的高低等)、社会习惯(从北海道到冲绳)、重要性(从最重要的一点开始)等等做排序,采用模式并列。
第4步:讨论同一层中的共通结论、主张,将从中导出的结论、主张,放在上一段的位置。
第5步:反复重复以上的作业,知道所有的主张都出现了金字塔形结构。
(2)再次检验逻辑结构的方法
有时,简单的思考流程可能无法使你得到你真正想要的结论,或者说,如果不经过反复确认,会在梳理的过程中丢掉了原本要讲的结论。(正如我经常提示学员,在做完一次性的结构梳理并撰写出来后,要再逆推检查一遍。)
大前研一的检验方式是:
“在企划团队里,我经常会问:“总之,你想说什么?”“如果以一句话来说明,你会怎么说?”如果被我问到的人真的以一句话说明了,我会接着问:“你有什么证据?”如果对方回答“要列举证据,不是三言两句说得清的”,我还是会继续问“每一项都有证据么?”我这么做,就可以让堆积在结论之下二三层中的证据浮出台面,借以检验此金字塔形结构是否具有一贯的整合性。”
(3)基本训练法
和结构思考力训练营的主题打卡设置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地方就在于,习惯潜移默化的养成过程里,大量的重复性基本训练绝对少不了。
大前研一的方法就是,每天选一个思考题目,自顾自的分析,或者阐述20分钟。
这也说明了,同一个思考方式真的能被你运用于万事万物中时,才能说明是真正掌握并能够运用这个能力了。
03 额外的关注重点和“刺激性”独特训练法
(1)逻辑结构建立的出发点
大前研一各位强调,逻辑结构建立的出发点不是“自己想说的顺序”,而是“对方能理解的顺序”。我会经常在点评中规劝大家不要“自嗨”的写个不停,而是站在信息接收者的角度来进行阐述,也是基于这个出发点。
80%的表达的目的,都是让对方理解你,了解你,或接受你,所以不站在对方立场上描述,让信息接收者更利于理解的表达,绝对不是一个好的表达。
(2)以刺激大脑为主要目的的“训练”
“人类是懒惰的动物,一旦用脑的方法模式化后,就很难用别的方法再予以刺激。所以,为了训练思考逻辑以产生新构想,就必须常常刺激脑中不同的不为,这一点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书中大前研一很重要的一个观点。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有一个独特的训练方法:
“晚间坐在车里往外看,外面街景的灯光如同走马灯般一闪而过。朝着行进方向坐在左侧靠窗的位子,特别可以刺激脑部。左边的眼睛是与右脑相关,所以应该可以借此刺激右脑,这时写一写东西,努力认真思考,常会不可思议地突然出现新的构想,或是整理出一些思维。”
这个方法是否有效,我建议我们一起去尝试一下。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有趣”的方法,等着你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受。
最后一个总结
记不起是从哪里听到或读到这句话
思考本身,比思考的是什么,更加重要。
类似的表达。
我举双手双脚赞成。
蔡澜又说“基本训练,总是刻板,所有基础,没有一样是有趣的。等到你成熟时,就会起变化。”
我继续举双手双脚赞成。
从学习理解,到实践运用,再到习惯养成,并形成循环螺旋式上升,是学习任何一种思考方式也好,方法论都好,都需要的一个过程,别想的太轻松,这过程太不容易。
但那些有用的方法,是前人的总结,使我们事半功倍,我们只需要做的不过是思考+践行。
可又有多少人能这样做,并坚持这样做呢?希望你我都是这样的人中的一员。
也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
关注公号,回复“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