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因为金庸的去世,所以读了很多文章。其中有一篇是以《天龙八部》里的萧峰为例,写佛家的贪嗔痴三毒中的嗔毒。

小说中的萧峰是一个悲剧人物,但他的悲剧完全是由他的嗔心所引起的,这个嗔心并不是从他被赶出丐帮后才有的,而是一直都存在。
书中有一段描写,萧峰从少林寺中将阿朱救出,阿朱晚上睡不着觉,让萧峰给她讲故事。萧峰一个大老粗哪会讲故事,只好把自己童年的一段经历当成故事讲了出来。
说从前有个穷人家的小孩,他爹生病了,他妈就凑了点钱去找大夫,结果大夫嫌钱少不愿意医治,还踹了他妈一脚,并且在拉扯过程中把钱包也丢了。小孩就怀恨在心,回家路上偷了一把刀。
回到家中他妈发现银子丢了,但看见小孩手中有把刀,就认为是儿子偷了钱拿去买的。小孩当然极力否认,但爸妈始终不信,小孩嗔心上来,当晚跑到大夫家,一刀把他宰了。
阿朱听完后大吃一惊,说大夫虽坏但罪不至死,这小孩怎么和契丹人一样狠。萧峰听了如遭电击,浑身一颤就要发作。冷静下来后说:“我杀他不仅仅是因为他踹了我妈,还因为他害的我受了冤枉。”
从这个故事开始看出,萧峰的弱点就是怕别人冤枉,只要有人冤枉他,无论是他爸妈还是阿朱,都会让他怒火攻心,从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来。
再比如在聚贤庄,他老爹救出萧峰后痛骂了他一顿,说不该为了一个女子以身犯险,萧峰说:“这姑娘其实和我也没什么关系,我去聚贤庄不只是为了救她,而是看不惯这些杂碎冤枉我。”
还有在雁门关外,阿朱告诉萧峰曾经假扮过他去救丐帮的人,萧峰一听勃然大怒,想都没想就认为阿朱就是自己苦寻的大恶人,差点一巴掌把她扇下悬崖,爬不上来。
最后他打死阿朱也是因为被嗔毒迷失了本心,如果当时能冷静一点就不难发现阿朱的反常。阿朱曾经劝过他不要去报仇,可萧峰听不进去,心想:“你想要我放弃报仇,那得先问问我的音响同不同意。”所以在阿朱死之前,他心中的怒火就一直没有灭过。
其实这个嗔毒在原始社会是很有用处的,那时的人靠狩猎为生,嗔毒可以让人跑的更快,力气更大。但在现代社会靠脑子为生,经常发怒的人只能是害人害己。
最后回到现实,现在的人戾气越来越重,很多人都喜欢在网上喷人,他们认为这个没有成本,所以就肆无忌惮。其实这玩意和吸毒一样,只要次数多了就会停不住,时间久了会让人变得越来越焦虑,狂躁,从而导致事业和生活上的不顺。
还有些不明就里的人喜欢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指责别人,《天龙八部》里面还有句话,挨打不还手固然很难,但武功比人高,挨打还不还手就更难了。想想看当你掌握了绝对的正义或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你还能不能克制住自己吗?这也是嗔毒最可怕的地方,它会寄生在所谓“正义”的外壳下,让我们到死也不知道,原来自己只是吸毒成瘾的“瘾君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