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要谈反馈,先听我蛋逼一会儿。
2015年,那时候我毕业已经3年,在一家父母安排的央企过着朝九晚五的安乐日子,本科期间的挚友阿德来北京游玩恰好寄居我家,在一次与他的深夜长谈后,我毅然决定辞职去冲入这互联网的大潮中。我向朋友们宣布了我的决定,并迎来了大家的支持,室友老胡得知我的决定以后,约我出来吃了一顿饭,并在聊天中向我传达了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个概念:反馈。
他举了一个大众点评的例子,以前客人想去餐厅吃饭,不知道好不好吃,这是一次有点儿冒险的体验,以身试法吧,大不了不好吃下次不来了,现在呢,吃过的客人点评一下,我就大概知道好不好吃,什么菜好吃了,价钱也知道。用别人的评价作为评判标准来做决定,自己试用过以后也做出评价从而继续指导其他人,这件事情虽然我也懂,但是令我震撼的,是机制之下最根本的两个字,反馈。用反馈这个思路来想的话,那很多事情都可以解释的透了。辞职之后我投身游戏行业做了游戏策划,知道了正反馈和负反馈,这个概念不仅适用于游戏也适用于任何地方。(说到这里不禁想要证明一下,用四个字来举个例子:饭香屎臭)
反馈的类型
ok,闲话说到这。来说反馈吧,说到反馈,我们的直观概念就是,我向你输出一条信息(这个信息载体可以是语音,文字,动作,视频等),你基于我提供的信息给予我的回复。就算反馈,我们通过反馈来判断并采取下一步措施,以此打成沟通的目的。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来说一说我们能拿到的反馈吧:
1、用户的基本信息:用户名,用户账户/密码,注册时间,手机号,如果是电商公司,还能拿到收货地址啥的
2、用户特征:用户一般偏向于使用哪些服务,消费倾向等
3、用户使用行为:用户想要使用一个服务的时候他的操作步骤,用户的使用频次、频段,用户的地理位置,用户退出前停留在哪个页面等
4、用户反馈/投诉,评价系统
5、眼球跟踪:用户打开APP时,首先被什么吸引,看什么时间非常持久,看到什么部分/内容时瞳孔缩小了。
6、用户足迹:用户在产品内进行游逛的时候,他的页面流程路径。
7、用户访谈:嗯,就看怎么唠了。
8、主动钓鱼:恩,使用套路。比如说设置一些规则,得到反馈,并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
以及-------其他我不知道的黑科技或者一时没想到的
这7项里面:1,2,3,5,6,8是客观信息反馈,可信度高,我们需要做的是从中发现规律,发现问题,挖掘价值。4,7是用户的主观反馈,需要增加一步信息甄别过滤和挖掘潜在需求的过程。
在梳理以上信息的过程中,我自己还发现了一个特别的视角,视角如下:
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视角,这里的横轴指的研发为了收集数据需要额外付出的成本率。
第一区间:这些反馈信息几乎是个产品就会有,为了产品服务的可持续性,必然会得到的,所需要花费的额外成本很低。
第二区间:这些信息我们会被动的得到一部分,但是重视不重视,是否针对性的保存,以及对数据的梳理加工就是额外要做的事情。
第三区间:这些信息完全需要我们主动去收集才会有!没有任何偷懒。
(随着科学技术和方法论的发展,这些反馈可能都会向着自动化,也就是被动收集的位置靠拢。)
这个维度其实是在帮助我们思考,当我们要做一个产品的时候,我们有哪些东西是要为后期运维以及产品迭代所考虑的,越到后面,可能代价越高,然而反馈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需要根据我们所拥有的资源选取合适的力度去收集这些反馈。
关于如何有效的使用以上的反馈,我只能表示我的方法论是零碎而基础的,并十分渴望学习到系统的方法论(也正在学习着),其实我明白,要想很舒适的使用以上数据,需要得到很多资源的支持。数据信息产生分析结果,分析结果推演出使用场景。既然我没有自数据出发的套路,那我就以使用场景为出发点来反推数据信息吧。
一次练习
举例:我假设有一类用户拉屎的时候都喜欢打开知乎日报刷一刷。 #感觉我给我自己出的这道题有点儿难啊。
1,我怎么证明有这类用户。
1)我假设这类用户每天平均拉一次屎,平均一次8~20分钟。 筛选出每天存在“打开知乎日报8~20分钟然后就关掉”这种行为的人。
2)如果我能get到这个人的地理位置,并且这个地理位置能精确到米级别,那么我假设在单位拉屎的人,都是要去单位的公共厕所拉的。 那么我基于1)再筛选出使用知乎日报时地理位置频繁出现2点或者2点以上的人,并且2点的距离小于200米。
当然,即使这样我们既不能确定符合以上两种条件的都是真的在拉屎,(因为他有可能是跑去休息间喝茶顺便看知乎的人,也有可能是一个极其有规律的人),也不能确定拉屎又看知乎的人是不是在我们这个清单里面(有可能他拉屎拉很久而且他只在拉屎的时候看知乎,从来不在工位看知乎),但是这样我们应该能筛选出一大批人,这批人有很大的置信度是符合我们的要求的。假设我他娘的筛选出来发现真的有这类人。 (还真有,发财了我艹),那不着急。我还祭出最后一招,钓鱼。知乎日报的同志们如果有胆大心细路子野的同学,套路来了,看我下文。
3)在当天发出一个钓鱼文《当我们说拉屎的时候,我们在说些什么》《知识点:如何正确的压水花》《大误:我是一个马桶人》那么点开这篇文章又同时符合1)2)的人呢。他们是假设成立人群的概率就更高了。
2、那我知道这件事儿以后,我们能做什么。
1)画这些用户的用户画像,看他们爱看什么,日常行为。
2)把更多人转化成这类人
3)针对他们推出蹲坑读物
4)总结出这类人的更多共性后,创(zuo)造(guang)价(gao)值
3、于是乎,我们有了...
1)知乎话题中与《瞎扯·如何正确地吐槽》分庭抗礼的《蹲坑日报》
2)蹲坑日报一般长度是15分钟左右,正好是一泡屎的时间,当然了,排队等吃饭的时候也可以看。贼下饭哟
3)更多的人在其他时间看到这个专栏了以后,上厕所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点开知乎日报的《蹲坑日报》进行观赏
4)《蹲坑日报》总会在接近尾声的时候po出类似“年轻人,对你的屁股好一点儿,嫩嫩牌马桶盖” “蹲坑时手机掉坑里贼尴尬,有了这个手机壳再也不用怕了” “用keep健身,身体好了以后蹲坑腿再也不麻了!” 等等广告
我的理解
小小的思路,纯属戏谑,知乎请不要打我,近两年,大家都在扯什么互联网思维,对于此,我内心承认的互联网思维之一就是反馈。我的理解是,当我们谈互联网思维时,是因为互联网的特性让一些东西被放大了。
互联网有两大特性:
1、网络上的任何内容,理论上我们都可以通过数据连接来快速的到达和浏览。也即是我们最常谈到的一个观点:互联网让世界变成平的。
2、网络上任何人的浏览和操作都是有迹可循的。这可以是让我们可以拿到海量的反馈信息。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特性: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互联网让我们接触信息的速度比原来更快了,在网络上,消除了距离感,使用链接就可以连接看到,从效果上确实是达到了世界是平的。但是其实呢,那世界都是平的了,为什么几大巨头还要喊着抢入口?其实世界并不是平的,我举个例子吧,等于我在现实世界里给了你瞬间移动的能力(一个链接就可以看到),但是你知道的地方(IP,名称)是有限的,而你所知道的地方这件事情是你所能接触到的媒介/人(也就是所谓的入口),所传达给你的。所以你虽然可以瞬移,但是也不知道瞬移到哪里去,你知道的地方是你主动探索(主动探索的人很少,被动接受的人占大多[虽然他们也可能以为自己是主动选择的])和媒介/人告诉你的。嗯,事实上,大多数是媒介/人告诉你的。
再来说反馈,这是我更加着迷的东西:
反馈这个东西其实一直都有,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和阶段,人们对于其的利用程度不同。前互联网时期,收集反馈信息比较困难,难以量化,主要依靠客服与市场职能的人士通过用户的直观反馈来进行,再加上人类社会是一个从物质匮乏到充盈的逐渐提升的过程。当今社会,互联网发展到达了一定成熟度,咱们的祖国渐渐富裕起来,追求更高层面消费和服务的需求的人也渐渐变多起来。反馈的收集变得更加可行,对反馈的量化也变得更加系统化。对于产品来说,条件是如此的优沃。
好了,说了这么多呢,其实是想说,善于收集反馈,场景化思维,优化迭代产品,在各行各业都可以做到。相反,不一定是你有了公众号/APP你就是互联网公司了,这太扯了,啊哈哈。生活处处是产品。
以上是我的一些小小理解,欢迎各位看官交流沟通。
最后感谢给我信心的阿德和触我思考的老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