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到边陲(朱信志)

作者: 梦回304 | 来源:发表于2018-10-01 12:57 被阅读210次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不穿军装,不戴军衔,兵的性格从未改变。这是为庆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兵团十师北屯市慰问演出时歌唱家演唱的《兵团进行曲》中的唱段,充分表达了兵团儿女听从党的召唤,维稳戍边,在边境线筑成一道永不复员的生命界碑。

    在秋高气爽,霜叶红似二月花的收获季节,我们来到被称之为"西北边境第一连"的一八五团一连,这里是水到头,电到头,路到头,是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政治气氛十分浓厚,连部门前两块褐红色大理石上醒目地刻着"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壮稼,边境线旁收羊牛"。"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连队办公室正墙上五个鲜红的大字:西北边境第一连",整个连部被苍翠的松树环抱。

    说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第一个就是全国劳动模范马军武,张正美的夫妻哨所,哨所紧邻阿拉克别克界河,夫妻二人几十年如一日守边护边,曾多次去北京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忠实履行"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事迹感人至深。

    人们都说北京香山红叶是最美的景色,殊不知,在祖国的西北之北,有一个称之为红叶林的景点,毫不夸张地说,完全可以与香山红叶景观相提并论。红叶林,其树学名银灰杨,属世界珍稀树种,西北独有,到了每年的秋季,临近十月,银灰杨经过深秋季节低温和秋霜的"洗礼",树叶由绿变红,极目远眺,远山近坡,鲜红,粉红,猩红,桃红,桔黄,层次分明,在沙漠中似红霞萦绕,片片红叶,好似一团团火焰熊熊燃烧,又如一张张合拍的手掌,庆祝祖国的生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许多画家,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

    在一八五团东北部的三连境内,有一个独立于浩瀚沙漠中原生态沙漠湖,湖虽然不是很大,水面积不足150亩,但在滚滚沙山环抱中一泓碧水,不能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功。湖面平滑如镜,湖中莲花朵朵,芦苇摇曳,不时有水鸭白鹭以及不知名的水鸟掠过平静的湖面,飞向远方。由于地理位置的特珠性,绕湖一周均有人工修制的木找道,观景台。湖边绿树环绕,桦挺杨秀,花妍草青,如在空中俯视,宛若宝镜镶翠。走在木栈道上,远看鸣沙山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湖边的各类混生林,层层叠叠,交相辉映。不论春夏秋冬,湖水始终不增不减,不凝不浊。白沙湖位于沙漠环抱之中,湖周50米内是高大茂密的银灰杨,白杨,白桦;湖周50米外的沙丘上,则是长着额河杨,山楂,白杨,线绣菊等植物,水深碧绿,成群的鱼儿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

    在一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还看到既陌生,又熟悉的老一代垦荒者居住的地窝子,说它陌生,现代生活高楼大厦,早已看不到它的踪迹,说它熟悉,在建矿初期我们就住过这种不能再简陋的地窝子。"地上地下各一半,枝条搭上芦苇盖,门往深处走,窗在顶上开"。这是兵团人对地窝子的形象概括。虽然这间地窝子根据原貌复建的,比起真正住的地窝子,这间就属豪华版的了。正巧有一位五,六十年代支边进疆的上海籍老军垦,退休前在一八六团工作,从媒体上看到这里有复制的地窝子原貌,特意让孙子从千里迢迢的上海带他来看看,找回从前的的记忆……。老人十分健谈,虽是八十多岁的高龄,耳不聋,思路敏捷,站在地窝子旁,向游人诉说起当年创业的艰辛。

    刚进疆到一八六团,己是深秋季节,戈壁滩上,推土机平地推了几条两米多深的沟,找来一些鹅卵石将一头堵起来,另一头留个门,上面砍些枯树红柳枝,好点的割点苇孑盖上就算是间房了,那些年降雪量大,一晚上下三,四十公分厚,有时出去方便找不到回来的门,到处转,西脚踩空掉进房子里,五六个人住在一个地窝子里,早上起来被头上都是白霜,后来就穿着棉衣,戴着棉帽子睡觉。居住条件的局限加之天冷,一个月也洗不上一次澡,人们身上长满虱子,那个罪可受大了,老人眼中泛着泪花,不知什么时候,天上飘起了点点细雨,大概上苍也被老人所说往事所感动。

    老人走进地窝子,深情地抚摸着陈列的物品,马灯,军用水壶,畜力运输所用的套具,往地里运肥的爬犁,就象久别的亲人那样眼里泛着激动的泪花,阴暗,潮湿,狭窄的地窝子忠实地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和创业的艰辛。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创业者们一起戍边巡逻,昏暗的油灯下,大人们笑谈乐事,孩童们相约游戏。

    地窝子,是记录兵团屯垦戍边史,刻录军垦人创业足迹,昭示教育后人的一部爱国主义活教材。

    位于一八五团一连以北约两公里的沙山上,有一个西北之北地标,它己不单单是一座撰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纪念碑,更像是一本无声的传记。沙漠之间,蓝天的衬托下,这座西北之北地标,显得十分壮观。整个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呈金黄色,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着金黄色的光芒,这是依照陕西泾阳县的中国大地圆点进行测算,这里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方向最远的一片国土。1962年第一批拓荒者来到这片荒芜人烟的大漠戈壁,三代军垦人凭着一腔热血与赤子之心,把青春与生命挥洒在阿拉克别克河畔上。这里被称之为蚊虫王国,联合国曾有考察者来此地考察,扬言此地极不适合人类居住。说起蚊虫小咬厉害到什么程度,不夸张地说天上的鸟都能被蚊虫咬得掉下来,家里的狗等家畜被咬的撞墙而死,到了夏天,连队男女都一个打扮,纱巾围头,这里的女人一辈孑没穿过裙子。就是这种恶劣环境,他们凭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责任的执着坚守,默默地坚守在这西北之北最遥远的土地上,这里是新中国三代垦荒戍边者生息了半个世纪的家园,在这里,每一抔黄沙都有故事,在这里,每个生命都懂得坚守。

    顺着婉延的木栈道离开西北之北地标往回走,整个连队映入眼帘,夕阳洒下金色余晖,照在连队房顶上,连部小广场旗杆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三五成群的孩子们背着书包往家走,牧羊人赶着羊群走在牧道上;晒场上,乌黑发亮的油葵,深绿色的无壳南瓜籽,雪白无暇的有壳南瓜籽,将晒场铺的满满当当,像是哪位艺术大师创作的油画一般,更是向祖国各地的游客展现西北边境庆丰收的美丽风光。

    在漫长的的边境线上,国土多宽,兵团就有多宽,今天的兵团人,牢记使命,努为践行"示范区,大熔炉,稳定器"三大功能,昔日荒凉戈壁滩今日变成大花园,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兵团的明天会更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秋到边陲(朱信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bkn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