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做”的哲学!对于所有父母,尤其是中国的父母来说,这简直是当头棒喝般的警醒。
我们身边,太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漫漫征程中“说”得太多——或唠叨,或责备,或训斥,即使收效甚微也矢志不渝地怀着靠“说”征服孩子的殷殷期望,不愿割舍。殊不知,无休无止地“说”远不及无声无息地“做”,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是用智慧的“做”筑造的!
这“做”,首先是指父母的“做”。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和基点,是孩子习惯、思想、品德等形成的主阵地。智慧的家长往往会摒弃苦口婆心地说教,明智地选择真真切切地“做”给孩子看。
要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他们自己就会与书为伴,与阅读为友,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要让孩子讲文明懂礼貌,他们自己就不会任脏话野话随唾沫横飞,不会扔给熟悉的人冰冷的表情和傲慢的背影;要让孩子诚实守信,他们自己必定敢作敢当,不撒谎、不虚伪,不妄言、不食言,从不因一己之利而失了原则......
这样的家长“做”得多,“做”得实,“做”得巧。他们用自己智慧的“做”描绘着一张张生动的教育画卷,醒目地呈现在孩子的眼前,恒久地定格在孩子的心底,悄无声息却有着雷霆万钧般的巨大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孩子的成长,那些画卷连同画卷背后潜藏的美好的习惯、思想和品格便会慢慢融合、沉淀,在孩子的体内熔铸、转换,最终变为孩子的“言”与“行”,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便以一种崭新鲜活的形式在不同的时空重现。这就是“做”的神奇力量!

这“做”,也指孩子自己的“做”。要让孩子“学会”,家长的“百说”不如孩子的“一做”。
曾看过一则泰国的公益广告。广告中,一名母亲让年仅几岁的女儿去卖冰棍,她几乎不给女儿任何提示和帮助,任由她在大街小巷去尝试、观察,去思考、摸索。最终,小女孩凭着自己的努力,设计出了招揽顾客的标语,打破了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赢得了蜂拥而至的热情抢购。虽然小女孩学会卖冰棍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她在这样一个自力更生的过程中,除了明白做生意的技巧和智慧,更培养和提升了其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成长是立体饱满的,是生动深远的!
反观我们中国的许多父母,都不约而同地被一个“怕”字束缚了思想,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做不好,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太多的“怕”使他们不敢放手、不愿放手。于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地替孩子“做”。可最终的结局是,他们的“做”不但没换来孩子的“学会”,反而让孩子养成了“不做”的习惯。
无数成功的家庭教育已经证明:唯有让孩子“做”,才能使孩子真正逃出成长的囚笼,施展羽翼的力量,从而在广袤的苍穹尽情翱翔!
教育是“做”的智慧。该谁做?什么时候做?什么场合做?具体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其中的奥妙可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明白、道清楚的。家长们只有在教育的苦旅中多琢磨、多实践、多反思,才能收获累累的教育硕果,嗅到孩子成长的芬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