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建筑形式的关注,源于视觉和精神双方面的追求。当人们与建筑进行视觉接触时,视觉和精神上的愉悦是导致人们追求建筑形式美的最简单的逻辑。
那么,我们能找到建筑形式的本质吗?建筑形式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建筑形式有没有可能脱离环境存在?建筑应以何种形式存在?
一、建筑形式作为内容表达
长久以来,西方传统建筑美学有一种普遍共识:建筑功能、结构和材料、建筑形式三者要形成有机整体。赖特将建筑美学中形式和功能的关系,比拟为生物体的特征——生物的外形“总是表现为一种特定的功能或使自身服从于有机体的需要”。
古典形式主义美学认为:美是自然秘密规律的显现——万神庙的内部空间能够让人体验到宇宙的原型;同时它也是一种理性的显现——最美的比例可以来源于纯粹的数理关系。
万神庙 到了现代主义时期,建筑强调的基本原则是“表里如一”:建筑形式要真实地反应和表现其特定的功能和结构,如果它本身是符合自然和逻辑的,就一定是美的。 萨伏伊别墅在科学理性思维的影响下,现代美学从人类生活的实际审美经验出发,发展出了一套“科学”的理性方法。曾经一度,建筑形式的艺术几乎就成了“形式的科学”,“艺术、文学和诗,如同数学一样,都是一种科学”。
柏拉图认为,用数的观念和数学的方式来看世界的话,世界是可以理喻的。现代心理学也认为,人有内在的想要理解世界的冲动,人会将个人自主性和对周遭环境的控制感最大化。而科学则是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控制手段。
黄金分割这种手段满足了战后大规模建设的需要,使得现代主义建筑迅速成为垄断世界建筑面貌的主流风格。但人们发现,功能主义和人体工程学不能完全解决建筑设计的问题,因为,人类心灵深处永远有追求“美”的渴望。
现代主义对功能的过分强调和在艺术方面的欠缺,使得它不得不面对现代建筑如何体现公共和社会价值的追问。现代主义之后,产生了后现代、解构主义等新思潮,它们的价值在于打破了现代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但本身并不具备广泛应用的价值。
乌尔姆会展大楼二、建筑形式与城市的关系
如果你不能从城市空间关系来理解一个建筑,你都不算真正深刻而完整地理解它。一座城市必定是由许许多多的建筑、街道、公园和广场……组成的,它们与自然环境一起,形成了城市格局的视觉框架。它们相互以或规整或灵活的方式形成整体环境的平衡感与匹配感。
城市格局对城市居民具有重要的心理影响。展望一个愉悦而富有变化的城市格局,能使个人意识和人格得以伸展,并赋予生活环境以舒适感。人们希望了解城市,了解城市的逻辑和它形成结合力的手段,从而获得一定的安全感和掌控感。
纽约一个建筑要跻身一座城市,就需要了解这座城市整体的意象和特征——重要的生态景观,街道的尺度和连续性,大体量建筑群对城市的影响,城市保护的考虑,地区特色的形成,促进公共场所的营造,增加地标导向点的可见性……等等。
罗杰·特兰西克提出的城市设计三种理论对建筑在城市中的角色扮演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图底理论——通过建立建筑和空间的肌理关系来明确一个城市或片区的空间结构;联结理论——通过重要的线性空间的组织来联通系统或重要目的地;场所理论——倡导结合环境的独特形式和内在细节给予物质空间更丰富的内容。
埃德蒙·培根在费城的城市设计实践中,对三个理论进行了灵活运用,他认为:移动的路线是市民“城市经历”的基础,每一种目的都有不同的路径、时间、方向、心态和环境需要……很多人会在同一时间、用同一类型的交通工具往同一方向去同一目的地。如果我们能找出这些“同路人”的城市经历,也就可以设计一种普遍的城市环境去满足他们的官能和感性要求。显而易见,城市是由一系列建筑构成的连续空间,建筑必然对市民的“城市经历”负主要责任。
费城而阿尔多•罗西则将城市及建筑分成实体和意象两个层面。实体的城市与建筑在时空中真实存在,因此是历史的,它由具体的房屋、事件构成,所以又是功能的。罗西认为实体的城市是短暂的、变化的、偶然的,它依赖于意象城市。意象城市由场所感、街区、类型构成,是一种心理存在,是“集体记忆”的所在地,因而是形式的,它超越时间,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
今天,我们为维持一座城市的形态,在城市更新和构造时,对新建筑类型的引进和选择,尤其是对大量性住宅类型的选择需要格外慎重。因为引进一种完全异化和异域的住宅类型会导致整体城市形态、面貌的巨大改变。
每一个建筑都成就着一座城市,每一座城市也成就着个体建筑。城市中的建筑通过相互作用创造出了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城市的相互关系。某些城市和制度促进了建筑间的合作,另一些则激发了焦虑与愤怒。城市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广泛的合作,每一座建筑都是这种合作中的践行者。
旧金山三、建筑形式的精神意义
这里探讨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精神性建筑。精神性的建筑对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是不能用公共利益的多寡来衡量的,它承载了人们的宗教情感和精神情感。保罗·蒂里希将宗教情感精确定义为“终极关怀”。
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勒·柯布西耶完成他惊世骇俗的朗香教堂的时候,路易斯·康也开始了关注超越的、抽象的人类精神,他是最具象征意义的精神建筑大师。他的设计有一种宁静的从容和谦逊的尊严,以及建立在物质功能高度解析之上的精神综合。
路易斯·康 沙克实验室路易斯·康的建筑有助于启发人的存在,使人向内观看。他认为,建筑的一切含义只有在观看和使用者的意识中存在。一旦夹杂着记录信息、传达思想、启发教化等现实生活的内容等因素,形式就不再是纯形式了,所以应将它们全部排除在外。作为纯形式,它本身就成为了存在的目的,成为终极实在,即世界的本源。
埃德蒙·培根曾言辞激烈地抨击路易斯·康对个人精神的过分关注和对公众利益的蔑视。而路易斯·康则从曾经的社会公德的积极支持者发展成为人类永恒智慧的探索者。在他心中,建筑或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愿望。他说“我相信建筑师在某种程度上必须回过头去聆听最初的声音” 。这最初的声音,就是建筑及其空间得以生成的文化源头。
在对建筑形式的讨论中,彼得·柯林斯例举了与莱特在前边所述的相反的例子——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达尔文思想认为,生物进化并不是功能的演进,而是基因形式选择的结果,不是功能创造了形式而是形式创造了功能。这与密斯的“功能追随形式”和路易斯·康的“形式唤起功能”如出一辙。
达卡政府中心四、当今世界的形式困惑
当今世界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是信息爆炸,第二是商品社会。信息爆炸产生了远远超过人做为主体的接受、归纳能力的信息量,使得大量不同时期、不同深度、不同角度的信息同时并存。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在商品社会中,一切风格都可以用来作为引人注目和哗众取宠的题材。商业文化的世俗性也消解了任何前卫姿态的建筑作品,一切先锋的创造都迅速大众化,仅作为一种商业风格流行一时,而后就被更新的、更前卫的风格所替代。
灿烂的太阳塔 奥地利这两个因素影响的结果,造成当代建筑在思想和形式表现上的多元局面,没有独霸天下的英雄,也没有不可开交的主义之争,更没有拯救世界的豪情,有的就是默默的思考和单打独斗的实践。因此,对于集体共识的、对当代建筑形式规律的探索始终无据可依,旧的形式已奄奄一息,新的形式却迟迟难以出现。
参考书目
《城市设计》埃德蒙·培根
《寻找失落的空间》罗杰·特兰西克
《形式主义建筑》宋昆,汪江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