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节日,中国的节日确实不少,如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五一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如果加上特定纪念日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数量就更加可观。
既然是节日,人们要组织一定规模的集体活动,载歌载舞、以示庆贺。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节日不外乎就是春节、中秋节以及自己的生日了。因为在这些日子里,家里都会改善生活,我们能乘机美餐一顿,混个肚儿圆。这是因为,我成长的年代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与现在相比,物质极度匮乏,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都不能与现在相提并论。有些东西只有凭按人头(户)发放的供应票证才能买到,何况人们还没有钱,有时只能对着一堆票证暗自发愁,发出无奈的叹息。看来,节日的设置,不仅有独特的主题,而且与季节变化有所关系,还与人们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密切关联。尤其是食物这一人类生存的必须品,更是在节日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粮食不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首要问题。而且,今天国人的粮食构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面、大米已基本上成为日常的主粮。副食品也能够满足供应,过去只能凭票证在逢年过节时才能买到、买起的东西,现在随时随地都能买到。每天的饭菜丰盛程度都达到或超过以往节日的水平,从追求食物的角度来说,节日对人们的吸引力已大幅下降。
每逢节日,人们都要根据节日的主题举行规模、内容不同的庆祝活动,这也是人们陶冶情操、保持民族特色的一种方式。过去,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从广播、电影以及少量的图书中了解外面的世界,精神食粮严重匮乏。只能由村里或者学校在春节期间组织社员和学生排练一些文娱节目,虽然说条件有限、节目质量不是太高,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前所未有,演出效果极佳。每逢演出,全村男女老幼倾巢出动,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即使演出内容难以消化,也会为大伙欢聚一堂而踊跃参加。而今,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媒产业有了飞速的发展,电视进入千家万户,智能手机拥有率不断提高,人们与外界沟通的渠道广泛起来。只要你打开电视,足不出户、24小时都会有你喜欢的节目。不再像过去那样,为了看场露天电影,徒步行走20余里才能达到目的。因此,人们参与传统节日举办的娱乐活动的热情和动力已风光不再。就是在节日期间演出的一些节目也基本上是老生常谈、了无新意,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审美疲劳,缺乏观赏力。同时,组织、参与文艺活动的骨干--年轻人,大部分都外出务工,演出团队和主要观众都四分五裂、各奔东西,平时聚在一起非常困难。
所以说,传统节日要想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不仅要主题鲜明,还要有吸引人们参与的动力,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及时地注入新的元素与活力。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不再把注意力转移到外来的“洋节”上,而置传统节日成为“鸡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