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读老子》的诗文

作者: 陈水河 | 来源:发表于2023-09-18 07:29 被阅读0次

《老子》又称《道德经》,原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后改为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

在《老子》中,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将道看作万物的本源。道先天地而生,至虚至无,却是万物之源。世间所有的事物都要遵循于道,天地万物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运动不止,垂示给人很多迹象。德则是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人们通过德来理解道。

1、苏东坡《读老子》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注释:知通“智”。

采之网络

2、范浚《读老子》

万类莫不共由,谓之道;在我得之,谓之德。仁也,义也,礼也,智也,皆得之在我者也。故四者异名,总而名之曰道,若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之类是也;亦总而名之曰德,若所谓'君子行此“四德”之类是也。

然则在我得此道矣,以止而觉焉者言之,则谓之仁;以履行而言之,则谓之礼;以行得其宜而言之,则谓之义;以知仁、义、礼之用而察焉者言之,则谓之智。是特其名异耳,岂道与德有二哉?岂仁、义、礼、智与道、德为六哉?仁之觉,智之知,亦非二也。智之知,知之用也;仁之觉,兼知之体而为言也。礼也,义也,智也,虽不可谓之仁,而仁之觉无不在焉。犹元气之发生谓之春,至夏也,秋也,冬也,虽不可谓之春,而元气未尝不行乎其中。物虽雕落于秋,终藏于冬,而发生之性未尝不存焉。

什么是“道”? 一个人遵从自然法则,即可谓之“道”也者。那么,“德”是什么呢?从“训诂学”来说:“德,得也。” 故得者谓之德。《淮南子·齐俗训》:“率性而为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德者: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而行事,即 “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得到这种天性叫做德”。(范浚后裔范国梁解读)

陈水河整理于2023年9月19日早上

相关文章

  • 有关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 ...

  • 11月12日

    再读与老子有关的书籍《老子》,似乎感觉之前白读,什么也没留下。重新拾起他的文字,有些依旧模模糊糊,有些感觉耐...

  • 望星空

    读老子,望星空,星空格外灿烂; 望星空,读老子,老子分外庄严! 这天,老子将青牛放在涡水边畅饮,...

  • 《忽说八道》十七

    天南海北读《老子》 1 读《老子》难,读懂《老子》更难。原因有几: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

  • 读老子——老子无解

    第七十章(修身) 【原 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①,事有君②。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

  • 读《老子》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儒家与道家最大的异点:儒家崇理...

  • 读《老子》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

  • 读《老子》

    在《老子》一书中提及两个概念,一个是“婴儿”,一个是“圣人”。 “道”是世间万物的初始,世间万物都要符合道;婴儿是...

  • 老子作文

    老子作文 暨“善融轮”杯老子文化论坛与 老子文化作文大赛 本期作文主题:《老子》与教育。有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

  • 简书贝换书系列||文化哲理类(一)

    ①老子绎读 售价(限惠):518贝 《老子绎读》的作者是任继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论语》和《老子》(《道德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关《读老子》的诗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bx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