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浚在《答徐提干书》中说,曾以为士生叔世,去圣人千数百岁,虽不复见圣人之仪形,而即遗经所传,以求所不传之妙,尚可以见圣人之心。
1、上知之学,德性是尊。无视无听,昭然者存。——摘自《耳目箴》
2、今之学者期乎人,古之学者成乎天也。——摘自《进学斋铭》。
3、凡学始于存心,中于尽心,终于尽性。——摘自《存心斋记》
4、是以学者必先存心,心存则本立,本立而后可以言学。盖学者,觉也。觉由乎心,心且不存,何觉之有?——摘自《存心斋记》
5、夫人生而有知,不学则愚。愚则视不明,听不聪,思不逹,虽有知,犹无知也。——摘自《养正斋记》
6、自牧之学,必以圣贤为师。——摘自《自牧斋记》
7、学者之患,莫大乎自足而止。——摘自《拙懒轩记》
8、凡圣贤皆然,惟其莫已知而力行不惑,所以为圣贤耳。――摘自《答徐提干书》
在此书信中,范浚以“大学之道不传”为例,认为求学(道)有三个层次。一是能治知而不无?然阳应,二是以为是而沥?然入焉,三是至若可与谈微究要,领会于言意之表。并以“鲜矣”、“加鲜”和“一二于千百”来说明。
9、惟夫短于自知,故友直;不足于信,故友谅;未学寡陋,故友多闻。——摘自《三益斋记》
10、大抵古人之学,不越乎穷理,理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摘自《答胡英彦书》
11、目见耳闻,无非吾师。——摘自《答胡英彦书》
12、综百氏之学,倡六经之文。——摘自《代上太守谢解启》
13、华颠老学似秉烛,及壮贵在勤书诗。男儿不解事文笔,何异妇女留须眉。——摘自《示 侄》
14、人必有是志也,然后勉之而益进,激之而益励。——摘自《魏征劝太宗行仁义论》
15、
16、
17、
18、
19、
20、吾兄厚重简廉,政先治己,知心不欺,不求人不我欺,是自慊之学也。――摘自《温州永嘉县不欺记》
陈水河整理于2018.8.9中午
附:《贺中书张舍人启》
1、始皇之愚天下,是自愚也,愚其子也,非愚天下也。其焚《诗》《书》,非焚《诗》《书》也,焚其国也”。――摘自《对秦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