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生动的回忆。那时我十六岁,读高一,周末的时候一个人呆在房间里看书,这是我第一次读罗贯中,第一次读四大名著,像所有之后我看到的伟大小说一样,《三国演义》迅速在我身上产生了奇妙的效果,它让我感觉到我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单,但同时也让我不知所措,觉得自己一个人闯进了如此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的虚拟世界而感到惴惴不安和欲罢不能。我渐渐明白,从此以后,生活将完全不同于从前,与书中令人震惊的世界相比,我自己的生活和烦恼太过渺小。正如高中语文老师当时说过,读三国演义,就像第一次发现漫无边际的大海,它预示着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时刻。我也一直觉得,自从我读了三国,似乎就标志着我从此丧失了天真。
这也是我为什么对《军师联盟》这部剧特别钟爱的主要原因。他恰恰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抛开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三国英雄,由司马懿做为第一主角,轻声地向我们诉说了一段不为人所熟知的故事。我在继续追剧中,仿佛跟随着司马懿走进了那个新建立的朝代,而接踵而来的,便是司马懿能以自己的方式,用他那执著和敏锐的洞察力来抗衡皇帝宗亲的旧势力。
我不得不客观地评价一下对于这段剧情的真实想法,莫名其妙地插入了一位叫做柏灵筠的女子,又极尽能事地花了大篇幅去呈现张春华吃醋,戏弄司马懿,闹剧不断,实在是有点不合口味。还是谈谈我感兴趣的事件吧。
司马懿主张新政,收回宗亲们霸占的田地,归付百姓,采纳邓艾(执行新政之县令)的屯田法,休养生息,恢复民生,以备将来为一统天下做好准备。然而面对朝廷中皇帝宗亲的旧势力的极力阻挠,他无计可施,就连一向支持他的陈群也害怕被牵连,和司马懿敬而远之。所幸曹丕早已对那帮皇亲国戚无法无天肆无忌惮的胡作非为忍无可忍,暗地里跟司马懿一唱一合,也真是用心良苦。
曹丕的倔强霸道的性格绝对不输于曹操,面对皇太后的求情,不为所动,下旨后宫不得干政,那群宗亲如何能咽得下气,义愤填膺地跑去找夏侯惇,重病中的夏侯惇自恃资历深厚,亲自上门教唆司马懿,告诫司马懿要识实务,不要跟宗亲做对。
“在司马中丞的心目中,老夫是不是一个倚老卖老作威作福的人哪。”
“老将军说笑了,老将军为官清廉,先帝与老将军的赏赐不下百万,老将军全部分发给将领,位极人臣却不置产业,先帝在时,老将军便有定天下之功,却宁居前将军,不受汉之封,可见老将军已将此心此身,全献于大魏了。”
“水至清则无鱼,放放手,万事都不要太心急。”
“老将军此言差矣,下官一人之清浊,不能定一国之兴亡,正如老将军一人之清廉,不能左右宗亲们的专横啊。”
”就是一个寻常的兵丁都知道,吃粮当兵,何况这些将军们呢,他们哪一个身上没有伤啊,就算为自己积点田产,也不为过吧。”
“老将军身经百战,下官也要请教老将军,我大魏与孙权打了这么多年,鲜有胜者,难道真的只是因为赤壁那一场火吗?”
“连年战乱,太衰败了。”
“老将军所言极是,江东,民生安康,我大魏乱了这么久,陛下还要一统,若不趁着孙刘反目这几年,恢复民力,休养生息,如若有一天,孙刘再联合起来,我大魏岂不危矣?“
”一统天下,也是要靠人领兵打仗的,你把这些将军们得罪光了,谁还打仗。”
“老将军言下之意是,新政若再施行下去,这些宗亲将军们,就要以兵权抗命吗?”
”我是担心新政变乱政,老夫送你一句话,有我在,他们不敢乱来,我走了,他们闹起事来,谁能压得住,兵权抗命,那是小事,一旦有外敌入侵,将兵无可调,将无可遣。“
“下官也回老将军一句,大魏能调兵遣将之人,不止宗亲。”
夏侯淳气得拂袖而出,继而因为气急攻心,仰身猝死在地。
司马懿大呼被坑死,果然不出所料,被冤枉成杀死夏侯淳的凶手,成了众矢之的。曹丕终究难抵压力,欲废新政。打算令邓艾绕过谯县这块巨石,另去寿春开展屯田事宜。
至于司马懿,曹丕赐其尚方宝剑,让他暂且离开邺城避避风头,去军中替大魏扫平叛乱。
司马懿失望地接受了这一切。迎接他的又是什么命运呢?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