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开始的十年》一篇,看到吴非老师说到参加工作第一个十年的重要性,突然想到自己的那个十年。
对于参加工作的前十年,吴非老师有这样几段话让我格外有所思:
教师职业开始的十年最为重要——开始的十年是什么状态,以后很可能就是什么“样”了。
青年教师一定要有职业自信,多读多思。专业学习的做好时光,其实就是入职的前十年,“底子”夯实了,以后的教学就相对轻松了。
学习是有“时节”的,教师入行,对于开始的三年做什么、接下来的三年学什么、再往下的三年思考什么,大致要有个预想。
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言,开始的十年最重要,这是最“能学”的一段时期,走过这十年,职业状态也许就大致“定型”了。在这十年,“想学”“肯学”“会学”,能积累相当多的经验,基本具备合格教师的素养。
认真读这篇文章,想想自己参加工作的前十年,我做了些什么呢?教学倒是挺热情,领着学生除了学习,还到校外观察,教给学生做健身操……自己会的啥也教给他们。课余参加函授学习,三年拿到专科文凭;参加本科自学,三年半拿出本科文凭。取得本科学历后,再自己学习,一年中跟着社会上又考了个中学教师资格证。期间也参加过不少培训,跟着教学大潮做各种改革,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前十年,唯独没做的就是像吴非老师说的那样,读些打底子的书。年轻时脑袋瓜子还比较好使,教学不费劲,可是中年以后,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知识开始捉襟见肘。读书,发自内心的读文学读哲学是近几年的事,这两年又开始读教育教学理论,读史学,可是无论读什么,感觉就是像吴非老师说的那样,“悔之晚矣”,因为读了啥也记不住。以前读的好多已经忘记,特别是哲学,读些啥几乎忘干净了,读史学也是记得零零碎碎、枝叶零落,全都贯穿不起来。读教育教学理论,理论一概记不住,唯一剩下的就是触动内心的那种感悟——做看见人的教育,尊重的教育。至于教育智慧,学不来。
从教马上三十年了,从没有自己的思想,当然也曾经标榜过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那也不过是更相信某一种教学观念而已,如语文就应该多阅读而不是多做题等。三十年的前二十六七年,就是跟着教学的各种潮流走、围着上级的指挥棒转。如今再阅读、喜欢上阅读,也不过是满足自己那颗求知若渴的心、满足自己的兴趣、更适应当今教学而已,至于说为自己打底子,真的是早已过了那个“时节”。不过,读就比不读强,读书依然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丰厚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生命到了一个安静期,读书更为修养身心了。再有点好处的话,就是为看得见的人做个榜样。
前十年没有读书打下点底子,后来真的是就这样了。即便觉醒也不似那时。突然就遗憾,从教前十年自己为什么就没想起过多读点书呢?如今看到那些年轻人一毕业就是本科之类,省下了再进修,可是却轻轻松松享受生活,我真不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像我现在这样后悔,我真不知道该为他们高兴还是惋惜,毕竟他们的教育方式方法还差不多沿用的是老一套。
今天读吴非老师的这篇文章,读这本书中与之相关的几篇文章,深深感受到作为教师不断自我学习的重要性。就算只剩下教育生涯的后十年(还有十年就退休了),书,还是要读的,最好是猛猛地读,打不了底子,影响学生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