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003900/fd164ad5b4784b28.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03900/fd164ad5b4784b28.png)
在某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看到一家小书屋,屋里只有几个小书架,书架上码着密密麻麻的旧书,然后看到一个熟悉的背影,送完女儿我回头又去了这个小书屋,然后跟店主打招呼,果然是他。 今天送女儿去跟小闺蜜相会,路过澄海中心小学后的小巷。
感叹这几十年光阴飞逝,这大叔竟还是记忆中的那个模样。
那时候的文化路租书伯,在澄海来说估计算得上一个文化名片,因为近在澄海中学,多少的学子都在他那里租书看,大部分的澄中生可能都会有某些记忆,是属于这个租书摊的。我一直以为,那么多年过了,大叔是不是已经退休在家带孙子颐养天年呢;不曾想,时至今日,竟然还在这小巷里开着租书屋。
我问他说,现在还有人租书吗,他说有呀,不过看着门可罗雀,想着是生意颇为萧条,远无当年盛况了。
是吧,现在这个时代,还有人租书吗?我看着他书架上那些都被人翻得发黑的书,实在是无法下手,我倒是想跟他再租一些书,或者买一些书,但是看着那些黑油发亮带着包浆的书,实在望而却步。
学生时代,十几二十块钱押金,然后租回家,一天好像是五毛还是一块钱,我倒真不记得了,总之我们只要读得快,能以十分之一甚至更低的价格读完一本书,那时候,买书似乎还是件挺奢侈的事。我记得我最快的时候一个晚上能读完一套四五本的武侠小说,摊主估计也希望我们读得快,因为流转得越快,他手上的书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而为了省钱,我们总是尽可能地快速阅读,虽然说那时候在他那里读的多是一些武侠小说甚至是艳情小说,但是那时候的这种阅读模式,算是最早的为知识付费的模式了。
不同于买书,买书因为有了实体书带回了家,然后上了架,可以保存可以传承可以送礼可以重新再卖出去,所以买书终归有一个实体存在的东西在,虽然也是在为知识付费,但是因为还因为留存有实物,所以知识付费的感觉没有那么强。租书则不同,你可以读完就忘,也可以读完后记忆深刻,你甚至可以去复印,可以去抄写,但是最终,你需要付出的是一个时间的成本,然后你把书归还给租书摊,之后再换另一书或者另一套——你读完一本书,然后归还,不管你获得了多少或者一无所得,你能留下的只有在你大脑里能装下或者笔记本里能抄下的,不会有任何实物留存。
这样的模式,是不是更像知识付费。为了尽快地读完书然后换下一本,你会躺在床上看,在饭桌上看,上厕所时看,上课时看,下课时也看……除了睡觉你会一直在看。我现在回头去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我似乎就这样一直在这种紧迫的压迫感里读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书。租书摊上的书,不管图书馆,他有许多盗版,许多难登大雅之堂的书,还会有许多可能书店都不屑于上架的书,租书摊主的择书标准可能不是这本书多有价值,也不是这本书能带给读者什么,任何的衡量标准最终只剩下一个——这本书会被大众追捧以及喜欢,但是似乎又不值得他们将它买回去收藏,并且这本书会读得很快,最好能上瘾,然后追着来租下一本下一套。
商业模式决定了择书标准,择书标准决定了书摊的质量,你不会在他的书架上看到任何冷僻高深的图书。印象中,当年最受欢迎的,永远都是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漫画书,还有夹带私货的一些更下作的书,我记得有一次租书伯静悄悄偷偷摸地塞给我几本看似乎武侠小说的小说,神秘地告诉我说,这个好看;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夜晚,初中时代狂躁到快要爆炸的身体,被大量的象声词以及各种身体部位细节描写所包裹的那个夜晚,我是如何艰难地度过……
有段时间,似乎还挺着迷看那些书,而租书伯手上类似的书,似乎能源源不断地给我供给。但是读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那些书来来去去的套路都差不多——文笔基本粗俗不堪,几个身体部位的描写也几乎千篇一律,情节基本上没有太多新意,之后就是一整页一整页的象声词和省略号。慢慢的,这类书我发现其实也不好看了,慢慢也就断了。
我们且不论租书伯给我塞书的这个行为给多少学生塞过,也不论当年是否有多少同学因为他塞的这些书做了多少羞羞的尝试,更不论这种行为在道德上是否高尚或者低俗是否该被谴责……那个时代,我们所能接受知识的渠道其实十分有限,书报杂志种种,电视电影音乐种种,等到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才真正开阔了视野,而租书这个行当,也终将这样退出历史舞台。
因此我才一直以为,租书伯的租书摊,应该早就被历史的车轮给湮灭了。我记得最初,他是推着板车,在学校门口摆摊,后来好像改成了三轮车,然后有一阵是不是还将三轮车给罩上了铁皮屋,推着一屋子的书在澄海中学门口租书。最后他终于有了一个门面,一开始应该是租的吧,今天问了一下他,他说后来在文化路买了一个门面,现在在出租,然后自己租在这小巷子里,也是租,然后说他的儿子已经是研究生毕业了……
我很惊叹今天的重逢,在租书生意最好的时代里,澄海应该还有几家,但是那些如浮云的租书店好像都经营没有多久就消失了,只剩下他。初高中时代,十三四岁年华,至今已经三十年光景了,没曾想,他居然还在坚守着这个行当,可能他是这个行当最后的守望者了吧。
文化,是有记忆的。文化路,不愧叫文化路。记得当年那条路与中山路交界处,有新华书店,然后有澄海中学,有环博书店,有邮局,有书刊订阅站,有各种书店,文具店,眼镜店,文玩店,花鸟店,体育用品店,短短几百米,承载了我的青少年所有关于文化体育的一切回忆。现在再走上这条路,大部分都成了奶茶店以及小吃店,想来,现今的人们对于奶茶与咖啡的需求,已经远远高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了。
我果真是老了,渐渐地开始回忆了,并且我的回忆里,关于某些事情,似乎现在新的一代大部分人,都不会知道了。
网络真的是改变了许多行当,电子书的便捷与廉价,彻底地结束了租书这个行当,连实体书都生存艰难,何况租书。走的时候,租书伯还在感叹说,都不知道能拿这些书怎么办,处理过几批了,还剩一下。
我看着他那满架包浆发黑的旧书,实在,也有点爱莫能助。自家书架上还有许多塑封未拆的新书未读完,网盘上还堆着几个T的电子书,我这辈子估计无法看完其千分之一,但是我已经没有了少年时候的那个紧迫感了。唉一声,告别一个时代,也告别一段回忆。
2023-05-03 13:18:25;农历三月十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