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都挺好》火得一塌糊涂。
看完,我惊呆了:
原来最可怕的,不是苏母重男轻女。而是她死了还在“遥控”全家:
丈夫苏大强,一直被妻子管着。在她面前,大气不敢出,响屁不敢放。
苏母离开之后,苏大强看起来自由了。
可是一旦孩子们出了事,他依然不知所措,开口闭关都是“这事要是你妈在就好了,她管。”
就连苏明成气跑了老婆朱丽,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调和与亲家的矛盾。
被管束多了,有了惯性,自己失去了解决家问题的能力。如同鸟儿一直关在笼子里,放飞出去了,也忘了该怎么飞翔。
再看巨婴苏明成,在剧中被老婆称为妈宝男。
一直受着母亲的宠爱,不知天高地厚。
因为母亲的娇惯,所以婚后照样啃老,就连老父亲打算买房子的钱也打算去投资,期望达成自己不被人小看的目的。
其实,说白了,苏母不在,他失去了被宠着的感觉。虚荣心得不到满足,就想着各种法子要出人头地。
甚至,他连自己的妹妹苏明玉也不放过,大打出手,发泄自己的不满。
苏母死了,苏母的影子还在。
苏明成的种种不成熟行为,仿佛始终都有一只手在指挥着,毫无疑问,那就是苏母。
苏明哲呢?也不例外。
一向被苏母寄予厚望,肩负着光宗耀祖、为家争光的使命。
母亲过世后,他更是处处以一家之长的“老大”自居,爱面子不说,还试图管理苏家兄妹、父子、亲家等在内的所有关系。
为了极力尽孝,他丢了工作还考虑满足父亲买房的欲望。有人会说这是愚孝。
但这一切的背后,依然是苏母当年对他期望甚高的后遗症。
明哲读书厉害,能到美国留学,自然也应该满足家里老小的一切要求,承担大小责任。
这在逻辑上,顺理成章。至少明哲就是这么想的。
为什么苏母死后依然可以“遥控全家”?
这绝不是一句重男轻女或者控制欲强,就能解释得清楚的。
表面上看,苏母对明哲、明成两位哥哥宠爱有加,对女儿明玉冷若冰霜。
这似乎是重男轻女。
但仔细想想其中的细节,我们会发现,在整个家庭教育中,至少有三点值得反思。
忽视了这3点,很多家长都可能陷入“苏母模式”,给孩子和家庭带来巨大灾难。
01 长期不良情绪,慢性毒害
也许我们都遇到过,父母亲因为工作或者生活中的琐事,心情很糟,之后就迁怒于孩子。
别以为这是小事。因为不易察觉,又很可能被忽视。其危害就如同蛀虫,躲在暗处,一点点侵蚀孩子的心灵。
更可怕的是,如果父母一方心中的某种怨气始终得不到疏导和宣泄,那么这种伤害将是旷日持久的。
《都挺好》中,苏大强透露了一个惊天秘密:
苏母因为当年怀上了明玉,被迫放弃了“弃暗投明”(上海医生),失去一次攀附好日子的机会,因此对明玉始终怨恨在心。
这种怨恨,简直可以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来形容。
明玉中考,想买习题集,她不给;
明玉被名成欺负,打得头破血流,她不心疼;
明玉想考清华大学,为了省钱,她硬是把明玉安排到了师范院校;
明哲要出国留学,缺钱,她卖了明玉的那间房;
明成要结婚,她又卖房,对明玉的质问毫不当回事。
如此种种,都是苏母将怨气撒在女儿身上的表现,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一回两回或许还不算事,天长日久,积怨渐深。
如同人们常说的食用残留农药的蔬果,虽然当时并无大碍,可是积少成多,就转变为深度毒害了。
明玉打小在家受尽各种委屈,感受不到家的温暖。
虽说凭着自身努力,总算出人头地,但在别人眼里她就是个缺点什么的人。在名成眼里,她就是个“毒水母”。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告诉我们,“有毒”父母有三个标准:
其一,父母存在负面行为;其二,这种行为持续存在;其三,支配了孩子的生活。
我们会发现,明玉读大学之前,母亲的负面行为是直接支配她生活和学习的;
读大学之后呢,明玉以实际行动摆脱母亲的负面行为,与家里断了联系。
但事实上,母亲的那些负面影响却依然存在,就像一之看不见的手,左右了明玉的生活。
明玉与苏家老二苏名成以及整个苏家,始终保持一种尴尬的距离。她每次回家,就一个人在角落里看手机,这个细节就是明证。
所以,人人都会有情绪,这不是问题;问题是父母一方的某种情绪长期存在,并转移到孩子身上。
有时,我们能防范看得见的伤害,却忽略了看不见的伤害。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在家庭中,父母的不良情绪,不也是这样吗?
02 踢猫效应,导致互害
相信不少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在公司被老板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
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的心情,一般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便成了最终的牺牲品。
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在苏家,苏明玉就是关系链上最弱的那一位。但凡苏母对两儿子有不满之处,这种情绪就会由哥哥传递给明玉。
苏父在最后总算说了句公道话,明玉你在家受的委屈最多。
苏明玉算是宽宏大量、知书达理的人。即便是苏明成将她打得住进医院,她最终还是选择放对方一马。
可是,这过程中,苏明玉毕竟也有些犹豫和挣扎。
她内心痛苦并非仅仅来自身体的伤痛,而是担心这次放过了,还会有下一次。
所以不得已采用录视频方式,保留苏明成道歉声明。
在大哥和家人看来,苏明玉此举会威胁到苏明成的正常为人。而明成自己也扬言绝不放过明玉。
明玉又一次退让,删除了视频。
这就是一个互害模式。也许现实版的后果会更加惨重。
03 语言暴力,深入骨髓
苏父和明哲,都提到这样一句话:
苏明玉和家里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那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苏母的语言暴力,岂止是一个“重男轻女”可以解释得清的。那简直是用冰冷的刀,顶着明玉出家门。
我们随便拣拾几句,就明白了:
苏母(对明玉):
女儿是给别人家养的,养到十八岁已经尽够责任义务,以后我们反正不靠你养,你不上门也无所谓。
你要是有能耐,就别用我们的钱啊!
你现在就走,永远都别回来!
这一句句扎心窝的话,堪比锋利的尖刀,令明玉再也无法在苏家待下去,选择脱离家庭,独自生活。
中国有句古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没错,冰冷语言的杀伤力与刀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非暴力沟通》第一章,作者引用鲁思 贝本梅尔的一段话:
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
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
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辨,
在离开前,我想问,
那真的是你的意愿吗?
......
有时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很可能深深刺痛了对方的心;有时愤怒之下脱口而出的一句气话,也可能摧毁对方的精神。
苏母的一句“你现在就走,永远都别回来!”让明玉脱离苏家好多年,成了精神上的“弃儿”。
比起一出生就被丢弃,这种精神上的“弃儿”似乎要好过一些。
但事实上,备受冷落,被孤立,被驱逐,同样让人的情感家园荒芜一片。
要不是遇上蒙总这样的领路人,苏明玉指不定会发生多大的精神和人格扭曲。
记得小时候,身边的大人经常会说,小孩子不能打,下手重了会出事;不过骂几句没关系,不痛不痒。
对这样的论调,细思极恐。
从苏家和苏明玉身上,我们发现:语言暴力,绝不会不痛不痒,而是深入骨髓。
甚至,有可能像一枚原子弹,将一个人的内心完全摧毁!
热剧《都挺好》苏母死了都能“遥控”全家,让这一家子都在其阴影之下互相折磨、来回折腾,真可谓是遗毒经久不息。
这着实提醒我们:
要防止不良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造成慢性毒害;
警防踢猫效应,传递和放大内心怨恨;
同时,也要远离语言暴力,当心看不见的炮弹轰炸了孩子的精神家园。
做一个合格的父母,真心不易。
但用心的父母,绝不会因此放弃了自我成长的机会。
与孩子一起成长,我们也会遇见更完美、也更强大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