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诗经》心臆
《诗经·唐风·采苓》:面对谣言的三种态度

《诗经·唐风·采苓》:面对谣言的三种态度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2-01-19 17:34 被阅读0次

《诗经·唐风·采苓》:面对谣言的三种态度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诗经·唐风·采苓》全诗三个小节,每个小节31个字。这是一首将复沓用到极致的诗,小节与小节之间,不仅结构完全相同,而且每个小节只变动了四个字,如果去除每小节开头的复沓,将“采苓采苓”“采苦采苦”“采葑采葑”忽略不计的话,整首诗的三个小节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然而,就是小节与小节之间几个关键字的变化,明白无误的为后人揭示了面对谣言应该有的三种理性态度。

三个小节的后半部分是完全一致的——“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旃”是文言助词,是“之焉”的合音。这四句诗浅白如话,意思是说,舍弃吧那些谣言,不要以为然,如果是这样,那些谣言又能奈我们何?

谣言止于智者,只要我们不把它当回事儿,它便折腾不出什么事儿来。

谣言能折腾出什么事儿呢?读诗的好事者们认为三个小节中所采的不同植物实际上是三种隐喻:一是“采苓采苓”中的“苓”,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谓之大苦”。诗人取义“怜”,隐隐然暗喻谣言起时,苦主可怜。二是“采苦采苦”,意为可以食用的苦菜,取义“苦”,隐隐然暗喻谣言起时,苦主之苦。三是“采葑采葑”,“葑”是芜菁,又叫蔓菁,是大头菜之类的蔬菜,隐隐然暗喻谣言起时,苦主俨然就是冤大头。当然,这些只是好事者的一种臆想,当不得真。

至于“首阳之巅”“首阳之下”“首阳之东”所表现的位置变化,一则是为了配合“苓”“苦”“葑”的生活习性,体现想象本身的合理性;二则是为了押韵,体现诗歌本身的韵律美;三则给人以谣言无处不在的感觉。

面对谣言应持有的三种理性态度,大概是这首诗最大的贡献了。

一、无信

这个“无信”,相当于今天我们讲的“不信谣”。面对没有根据,不经验证的话,最好的态度便是“不信谣”。从“我”做起,从“我”这里开始隔绝它。“人之为言,苟亦无信”中的“为言”是“伪言”的通假,意思是说,别有用心的人制造谣言,最好的态度便是不要信从。

二、无与

这个“无与”,相当于今天我们讲的“不传谣”。面对没有根据,不经验证的话,除了“不信谣”,最审慎的做法便是“不传谣”。谣言的最大特点便是“道听途说”,很难找到源头。因为谣言从一开始便是“伪言”,“伪言”的最大特点便是编造“伪言”之人通常完美的掩盖自己的身份,让人无从查起。对于道听途说的谣言,履行个人社会责任的最好做法便是“不传谣”,不要让自己无意间成为谣言的推动者。“人之为言,苟亦无与”,不仅不要成为谣言的制造者,更不要成为谣言的传播者,无意间为谣言制造者推波助澜。

三、无从

这个“无从”的“从”,是随大流,是追随制造“伪言”者,追随信从谣言者。

中国人有“法不责众”的说法,言外之意是只要大家都那样做了,随大流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即便是违反了法令,也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制造“伪言”者正是利用了人群中的这一心理,才让谣言得以广播四方,所谓“三人成虎”,就是这个意思。

面对谣言,“无从”,不随大流,既是智者的变现,也是有道德者的操守。

采药苓呀采药苓,苓药生在首阳顶。无聊小人造伪言,劝君千万莫信从。舍弃它呀舍弃它,不以为然才高明,无聊小人造伪言,众人不信有何用?

采苦菜呀采苦菜,自那首阳山下来。无聊小人造伪言,莫乱阵脚失自在。舍弃它呀舍弃它,不以为然真相白。无聊小人造伪言,置之不理何相害?

去采葑呀去采葑,采葑采到首阳东。无聊小人造伪言,劝君千万莫盲从。舍弃它呀舍弃它,坐待雨来且听风。无聊小人造伪言,无人信从岂不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唐风·采苓》:面对谣言的三种态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dr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