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一个概念:
【人情保单】是指,业务员仅仅用人际关系招揽的保单
话题开始,先请教各位两个问题:
1. 你会找一个私交甚好,但个人医术水平有限的朋友去看病么?
2. 你朋友刚刚接触保险,面对考核压力,希望你在他这配置一份保单,你会看在朋友的面子上捧个场么?
医生是救人命的,保险给的也是救命钱、未来养老用的钱,这个理解了,问题自然很好回答。
但在跟客户交流的过程中,遇到更多的表述是:
我有亲戚/朋友/发小/同学在XX保险公司,所以我准备买XX保险公司的产品,你觉得这款产品怎么样?
其实这时候,对于客户而言,什么产品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不是为了满足一定需要而引起的购买行为,更多的是人情世故,考虑的更多也是,不买的话是否会伤了情谊,不合适。
鉴于保险销售的特殊性,产品就是一纸合同而非实物,同时这个合同是关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生的长远规划,短期内不能看到明确的收益,这决定了保险销售跟快消行业,房地产行业等其他销售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也就是保险销售者和客户建立的契约关系,是基于双方的强信任度。
这也就不难理解,良好的缘故(熟人)市场,是绝大多数人初期进到保险业得以生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外在从事保险销售前,需要做一份详尽专业的职业调查,问卷中围绕着你的缘故,就是亲戚朋友生活圈子做调查。比如你的手机里面有多少个号码?你是不是当地人?你在当地生活了多久?目的是为了甄选和识别人才,这对公司和个人都是负责的。
大多数新人,会把切入点放在缘故市场,强信任关系容易建立,成交周期会大大缩短,容易促成,这本没有错。
而现实展业中却发现,很多新人并没有经过系统性培训,仅仅拿着总公司做的主打产品PPT,简单的产品彩页,或是系统做出的计划书,便向亲戚朋友进行推销。此外与客户交流的形式局限于“你说我听”,客户被动接受信息,即使成交,客户对于保单条款内容的理解也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稀里糊涂就签了单。
这就是为什么人情单暗藏巨大的风险,成为销售误导的重灾区。
究其问题根源,保险公司难逃其咎。
制度决定体制,体制决定环境,环境决定了从业人员的气质和行为方式。
每个保险公司都会针对销售人员,制定一套游戏规则,内容包含:你做了多少保费可以拿到多少奖励;你增员了多少人可以晋升到什么职级;你做了多少业务才不会被清退种种,这套游戏规则的专业术语叫做“基本法”,也就是制度。
大多数“基本法”倡导组织发展,目的就是让你不断增员,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再加上保险销售门槛较低,大专及以上即可,对以往的诚信记录也无明确要求,因为没有一整套严格的筛选标准,是人就要,造成“泥沙俱下”的结果也不足为奇。
人多不好管,无法针对个人进行系统性一对一的培训,只好将新人放任自流,死生由命。再加上不少公司对新人没有保护,入司即要参与考核,没有业绩就会被清退,更有甚者,要求新人带单入司,这简直就是连子弹都不给就让上战场。
重压之下,必有莽夫,作为保险小白怎么办,杀熟吧,提着熟人的头颅去领功。
保险公司急于要业绩,销售急于获得收入,这个行业太浮躁,太急功近利。
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中国人好面子,重人伦,即使感觉这份规划不合适或是不想要,面对熟人的死缠烂打,也不能明确的拒绝,迈不过心理那道坎。
人基于情感所做的决策,难免未来会出现很多问题:
出险时,怎么这个也不保,那个也不保;
为什么收益没有承诺的高;
同样的保障别人的保费那么少,而我的那么多;
我想退保,怎么才给我这么点钱?
最终客户明白了,得出结论:原来保险都是骗人的。
嗯,保单条款不会说话,却骗了你。
其实啊,你也忘了你的初心,买保险的时候,也并没有真正把它视为未来的救命钱,来认真对待呀,仅仅是想送别人一个人情,捧个场而已,不是么?这个目的,在投保的那一刻就已经达成了呢。
最后借用同业朋友的一句话,我觉得说得还蛮有道理:
身为客户,自己要有懂得拒绝错误规划的勇气;
身为业务,有本事端出一盘好菜色,就不怕没人夹。
共勉。
个人公众号【特立独行的UncleLi】
网友评论